核四問題的省思

        近來,核四問題燃燒了整個台灣,先是顛覆了一個唐內閣,使股市無量下殺,現在又鬧出倒閣、罷免的憲法問題。

        但是,核四問題真的談清楚了嗎?

        閱讀這篇投書的讀者,或許已經迫不及待要跳到最後一段讀結論,然後決定要不要花時間在拙文上。別忙,我可以讓自己的「背景前景化」:我根本不覺得現階段自己有能力作決定!

        「資訊不充分」是整個核四問題中最嚴重的問題,從政客嘴中我只聽到片段的口號:「反核四是哲學問題」、「沒有核四經濟倒退XX年」。甚至全台灣晝夜播放的各個媒體,似乎也只熱中追擊政治權鬥的新聞幕後,對於核四本身的科技問題或引發的經濟問題,都沒有深刻的討論。至今,筆者所接收到比較有意義的資訊反而來自於「讀者投書」,但是,讀者投書只是兩方陣營單面的陳述己見,沒有透過正面交鋒,哪裡是隱惡揚善、哪裡是虛胖灌水其實很容易在不經意中被忽略。

        每個人贊不贊成建核四,其實都是自己的「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假設不建核四會使台灣經濟倒退三十年,或許仍有人願意安於儉樸、只要無核四,但是,或許就有人算一算荷包,願意用危險換鈔票。假設不建核四真得會使台灣成為經濟富裕又環保的人間樂土,目前的擁核人士也會倒戈。但我相信,真實的世界,會落在上述兩種情形之間,因為任何決策都有其成本,也都有效益。

每個人承擔的「成本」(你家是不是容易限電、核四是不是建在隔壁)不同,每個人的對「效益」(經濟發展、環保)的價值評估也不同。而民主政治的可貴,就是不容許少數當政者以一己的成本效益分析強加於全國人民之首,而是每個人把自己成本效益分析的結果化約成「一張選票」(「票票等值」是否反應了意念的強度暫且不論),那張選票可以選舉代議士,在國會殿堂上折衝,用多數決的方式決定政策;也可能在公民投票中表達自己的心聲。

        作頭家其實不難,投票只是舉手之勞,但是,我們不希望贊成或反對的決定是出自「不充分」甚至「錯誤」的資訊。這是核四問題的第一個省思。此外,作出個人的決定之後,我們還必須遵守「遊戲規則」,也就是「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的民主程序,以及憲法所規定的行政、立法、總統等機關的權責分配和互動模式。長遠來看,這對台灣的生存和發展是更重要的課題。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卻可以在一天內被毀掉。殷鑑不遠!

            

 

               張永健的烘焙機。拙文歡迎引用、轉寄,但請註明作者、網址

 Creative Commons授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