鱸鰻的不歸路,河川整治的溫度計

鱸鰻, 這種曾經是保育類動物(註一),是以前三貂嶺,大華一帶常見的魚類,雖然當時的基隆河跟黑龍江一樣,然而沒有化學成份的土灰,對魚類似乎影響有限,鱸鰻還是可以在海口生活幾年後,沿著基隆河,溯溪而上,在河的上流,長大成人,而後再降溪而下,在入海口產卵後,就完成生命的旅程,和鮭魚的迥遊路徑剛好相反。

那個年代,鱸鰻是極補的補品,大都是產後跟養病的人在吃的,所以只要有人釣到大隻一點的,全村都會知道,同時河邊就會多出很多隻釣竿。比較誇張的是,有一天,一位住大華山上的朋友,發現家前面的小溪裡有一條大鱸鰻,幾個人在潭子裡面捉了好幾天,始終沒捉到,最後只好使出絕招,動員全家的大大小小,把潭水全部勺乾。
後來,六堵工業區風光開工了,基隆河沿岸的工廠也愈來愈多,鱸鰻從那時候開始,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如果未來有人在三貂嶺基隆河的上游,再釣到鱸鰻,就可以說整治成功,跳到河裡游泳,不代表什麼。

 

 

 

 

 

 

 

 

 

 

 

鱸鰻的不歸路

Copyright: 1970 SanDiaLing Railway Depot Club.

 

版權 : 三貂嶺機關庫聯誼會

Contact email: sand0@gate.sinica.edu.tw

  Last Updated at :

另一種機關庫年代常常看見的洄游性生物是台灣毛蟹 當年常常在基隆河邊看見 只是沒人敢吃 據說有很多細菌

 

記錄本頁的錄音:

機關庫朝代的某一天,標阿伯和勇阿去福隆釣魚,收穫不多,加上前一天Segechi 的阿爸釣到一條重達十斤六的鱸鰻,讓他手非常的癢 就跟勇阿要了那幾條福隆釣到的小魚當餌。在一陣西北雨後,他就往橋下走去,再將魚竿往潭中間甩,再把魚竿深深的插在岸邊。

隔天一早,標阿伯就去巡看。結果發現一個違反自然的怪現象,水都是往下流,但是他的魚線(蟲絲)卻是往上流。心中不禁暗爽,趕緊拔起釣竿收線。結果,一下子,魚竿就被扯斷了。他嚇得在橋下大叫,剛好Segechi跟他阿爸在那邊溪聽到,趕緊衝回機關庫,拿了布袋,再衝到河邊。標阿伯慢慢的把鱸鰻,牽到一條從機關庫流到河裡的水溝,Segechi父子再用布袋套住,一路沿著水溝往上牽,前後花了一個多小時 才把那一條重達九斤十二的大鱸鰻,抬到廣場上展示。那時是三貂嶺的鼎盛期,超過兩百人來觀看。

(註一): 行政院農委會於200941日起正式解除保育,將鱸鰻降為一般野生動物。

原來,毛蟹和生存於河川裡的鰻魚一樣,須下海產卵。每年在初夏或秋末 ( 因種而異 ) ,當兩性成熟而交配後,母蟹就開始長途跋涉,從溪川的住家向江河遷移,然後在河底順著水流往鹽度較高的河口爬,到達鹽度高至千分之三十左右的海水後,母蟹就停止遷移。過幾天後,她就從頭胸部腹面的左、右兩個生殖孔擠出高達九十萬粒的授精卵,黏在她的腹節附屬肢上予以保護,並且還經常搖擺腹節於水中,好讓卵內的胚胎在發育期間有足夠的氧氣。

  大約兩個禮拜後,這些卵就孵出水蚤幼虫 ( zoea ) 。牠們馬上離開母蟹,在海水中營浮游生活 ( planktonic mode of life ) 。水蚤幼虫脫五次殼後就長成大眼幼虫 ( megalopa ) ,然後下沉至海底,蛻變成幼蟹而進入底棲生活 ( benthic mode of life ) 。下海底後不久,這些幼蟹就開始尋找河口,找到了,就逆流而上以爬回溪川的老家。過一年而長大成熟時,牠們就交配而重演上述的生活

從“台灣毛蟹”的正名談起 (何汝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