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林裡有兩條路我走人煙稀少的另一條

上三層瀑布也有兩條路 2012年的五月天我們也走人煙稀少的另一 條。


 
為什麼會去走那一條路?

 

小時候,偶而會聽到有人往“溪頭”裡面去捉蝦捕魚。這幾年,機關庫再次重聚,有人重提,那裡有一條路上到瀑布。也聽聞阿勇對那一條路很熟悉 。今年社大的計劃是以水、河川為主題,所以有溯河的活動。因此希望有新產品新路線,可以活絡整個活動不能每次只有瀑布和幼坑兩條路線。

於是前幾天打電話給阿勇,也再度喚起他年輕時的豪情壯志。三十幾年前,還是學生的他,多次率領百人大軍或水路溯溪,或山路攀岩,從“溪頭”直攻三層瀑布,再下十分寮囘台北。

 

上路踏查

 

2012年五月六日,趁著連兩天的好天氣,加上阿勇剛好有時間,於是三個三貂嶺“原”住民擇日部如撞日驅車回到故鄉。恰巧遇到阿美和兩位阿Sir的年輕警官 。兩位警官在阿美的慫恿下誤入歧途 跟著我們一起去考古。

經過大家熟悉的“溪頭”壺穴群後繼續沿著山壁往照片上的黑色亂石堆走。山壁上有人工打鑿的小路 一直走到一支躺上石頭上作為路的油黑色電線桿就往山裡面切。

Copyright: 1970 SanDiaLing Depot Club.

 

版權 : 三貂嶺機關庫聯誼會

Contact email: sand0@gate.sinica.edu.tw

  Last Updated at :

一條人煙稀少的山路

上了第一個好漢坡之後路大概呈水平走向 。其間會經過幾個“貂山溪”支流的小溪谷

眾人必須坐在長滿青苔的石頭上滑行前進以策安全。其中有一個小溪谷阿部花了一些時間在溪谷兩側拉了一條繩索 以策安全

經過一番考驗後終於看到合谷瀑布。由於兩天前 不斷的梅雨水量豐沛 甚為壯觀。 此次的冒險行動 至少有一些視覺上收穫。瀑布下陰涼潮濕 水氣飄散在空氣中 陽光被大樹擋住只有幾束光線躲過樹葉投射到瀑布的鄰居。

文字方塊: 登山口
文字方塊: 登山口
文字方塊: 登山口後方 美麗的貂山溪
文字方塊: 登山口對岸
文字方塊: 登山口斜後方 必須越過右下方的大石頭 方可達登山口

眾人拍照休息完之後繼續未完的路程 。從從面向合谷瀑布的左邊上切靠左邊的山坡上 有一條小溪小溪的左邊有一條將近九十度石壁陡坡上面有一條前人留下的繩子和先民人工鑿出來的階梯這是第二個好漢坡。可能太久沒有人走了階梯已被蔓藤覆蓋 一開始沒有發現每個人只能各憑本事爬上去前面的人還有蔓藤可以踩後面的人腳在光滑的岩壁上跟本無法施力只能靠一條舊繩和阿部垂下來的新繩 再用雙手的力拼命將身體往上拉。直到最後才發現垂直的石壁先民打鑿的階梯只是為時已晚

 

上了第二個好漢坡之後已經可以看到陽光。 五個人繼續往上找路只是坦途近在咫尺遠在天邊。 在大家找不到出路之際突然聽到阿部喊說有一條路。在第二個好漢坡的右側有一條水平而稍微向下的小路。前進兩三百公尺就可以到合谷瀑布的第二個吊橋。

 

 

感念

 

爬完這條現在人煙稀少的山路與水路 對於先民為了生活必須挑戰窮山惡水的精神至為感動。回首檢視目前便利的生活 應該惜福與感恩。因此對於先民蓽路籃履的足跡可以留下記錄。搏命打拼的精神得以流傳。更期待這人煙稀少的道路陸陸續續有稀少的人煙不至於被遺忘。當然絕不希望變成一條逛夜市的大街。

 

後記

 

這次考古踏查行動一點半開始溯溪而上 到合谷瀑布的第二個吊橋是四點路程兩個半鐘頭。 根據阿勇的說法 算是快的

 

務必要裝備手套 防滑鞋或登山鞋繩索最好有無線電因為手機不通或是GPS定位。還要有嚮導因為人煙罕至路已經不易分辨。 時機最好是連續一星期晴天後的盛暑比較不會滑。

 

最重要的是體力這是百岳級的考驗外加溯溪的挑戰。一般都市宅男 鐵道少女 千萬不可冒然嚐試。

文字方塊: 往第二個好漢坡

在此告別基隆河進入“貂山溪”流域。 三層瀑布的這條支流到目前為此還沒有名稱。為了記錄方便在本文暫且將她取這個名字以記念對三貂嶺情有獨鍾的台灣史先驅 — 伊能嘉矩。他寫了第一本有關三貂嶺的書—“貂山冷水”.

 

樹林裡有兩條叉路。根據阿勇的描述直行是往十分寮向右轉是往瀑布我們此行的目的地。 事實上所謂的路根本很難辨認大概只有多次經驗的阿勇分辨的出來

走到溪邊要從溪的右岸溯溪而上切到貂山溪的左岸 (河流是順著水流來分辨左右)。然後再次溯溪或爬石頭直到下面照片中的登山口。 此時多年來很少動的阿勇已經累歪了 不復當年率領兩百人大軍溯溪加攀岩直上三層瀑布的豪氣。

 

照片後方就是第一個好漢坡可以看到石壁上打出來的階梯和前人留下的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