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計算中心 曾士熊 2005/2/16 |
-
國中基測的命題原則
|
-
94年基測的科目、時間、試題取材範疇
-
各科測驗時間均為70分鐘,題數為- (1)國文:45∼50題(可能48題) (2)英語:40∼45題
(可能45題) (3)數學:30∼35題(可能32題) (4)社會:60∼70題(可能63題) (5)自然:50∼60題
(可能58題)
-
測驗題型:均為四選一選擇題,單題或題組。
-
試題取材範疇:「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中階段能力指標。
-
試題取材一般原則: (1)以能經由紙筆測驗評量之能力指標為主。 (2)以評量學生所習得之基本能力為目標。 (3)以符合綱要不涉及素材(版本)之選取為方針。
-
詳見網站http://www.bctest.ntnu.edu.tw/的「94年學測專欄」網頁下方的「取材範疇」。
|
-
94年起基測的命題原則
|
-
量尺分數
-
原始分數:每題一分,不倒扣。
-
原始分數 -(常規化)→ 量尺分數
-
量尺分數: (1)滿分60分,最低1分。 (2)平均原始分數 → 30分。
-
第1次基測量尺分數 ≒ 30 + 標準差配分 X [(原始分數-平均原始分數)/標準差]
-
第1次基測的「答對題數-量尺分數對照表」 -(等化處理)→ 第2次基測的對照表
-
可參考每次考試後所公布的「答對題數、量尺分數」對照表。
-
量尺分數示例
答對題數 |
量尺分數 |
答對題數 |
量尺分數 |
答對題數 |
量尺分數 |
答對題數 |
量尺分數 |
0 |
1 |
15 |
12 |
30 |
26 |
45 |
41 |
1 |
1 |
16 |
13 |
31 |
27 |
46 |
42 |
2 |
1 |
17 |
14 |
32 |
28 |
47 |
43 |
3 |
1 |
18 |
15 |
33 |
29 |
48 |
44 |
4 |
1 |
19 |
16 |
34 |
30 |
49 |
46 |
5 |
1 |
20 |
17 |
35 |
31 |
50 |
47 |
6 |
2 |
21 |
18 |
36 |
32 |
51 |
48 |
7 |
3 |
22 |
19 |
37 |
33 |
52 |
50 |
8 |
5 |
23 |
20 |
38 |
34 |
53 |
52 |
9 |
6 |
24 |
21 |
39 |
35 |
54 |
54 |
10 |
7 |
25 |
22 |
40 |
36 |
55 |
56 |
11 |
8 |
26 |
23 |
41 |
37 |
56 |
60 |
12 |
9 |
27 |
24 |
42 |
38 |
|
|
13 |
10 |
28 |
25 |
43 |
39 |
|
|
14 |
11 |
29 |
25 |
44 |
40 |
|
|
總題數共56題 |
|
-
PR(百分等第)
-
在全部考生中,每一百人可贏過多少人。
→PR值最高99(意指成績居全體考生最前面的百分之一)。
-
93年第1次基測報名考生總數316,475人,因此PR值每一點代表3,170人。第2次基測考生總數188,719人,PR值每一點1,890人。 備註:基北區國三應屆畢業生約93,000人。
-
考量各校錄取成績時,PR值較量尺分數穩定。例如90∼92年基北區公立高中(部分)錄取成績,量尺分數變動值約13.5,PR變動值約2.5。 排名越前面的學校,排序越穩定,而且錄取成績的PR值越少變動。
|
-
基測不同於聯考

-
基測對Average範圍的考生鑑別度最好,聯考則對Above Average範圍的考生鑑別度最好。
-
基測採題庫式命題且經過抽樣預考,聯考採入闈命題且僅經少數幾位資優學生預考。
-
基測不依據特定教材出題且題目淺,聯考依據特定教材出題且題目較難。
-
基測不可能考時事,聯考卻經常考時事。
|
-
基測因應之道
-
事前準備:
˙基測取材廣泛且部分題目敘述較長,內容多屬中間偏易,有利於大量閱讀、語文能力強者。
˙學生應廣泛閱讀,加強語文能力。 ˙對各科目要真正瞭解教材內容,不死背。 ˙最好從國二暑假開始複習舊課程。
˙過度反覆練習與研習難題,有害無益。
-
考試現場:
˙基測題數經過規劃,考試時間足以讓中等程度考生答完所有題目,所以考生應放鬆心情,
從容作答。 ˙基測考題不會拐彎抹角故設陷阱,所以答題時宜避免過度聯想。
˙程度好的學生要提防粗心大意。 ˙基測題目答錯不倒扣,所以務必作答,沒把握者可先消去較不可能的選項,好提高猜中率。
˙可參考歷年基測答案分佈。
|
-
高中職多元入學
-
(本校)直升:僅限由完全中學國中部直升該校高中部。
-
甄選入學:只適用於數理、語文、音樂、美術、體育等資優學生。
-
申請入學:憑第1次基測成績向符合條件的高中職申請(各校自訂申請入學條件)。
-
登記分發:於第2次基測報考的登記分發區
(未考第2次基測者,以第1次基測所填登記分發區為準),填寫志願表(混合公私立高中職),就兩次基測成績擇優排序,決定錄取的學校。
-
高中職多元入學流程

|
-
94年基測與高中職入學時程
-
第1次基測報名:4月6日(三)∼4月8日(五)
-
第1次基測寄發准考證:5月13日(五)
-
第1次基測考試:5月28日(六)∼5月29日(日)
-
第1次基測寄發成績單:6月6日(一)
-
分數複查及結果通知:6月7日(二)∼6月8日(三)
-
申請/甄選入學報名:6月9日(四)∼6月10日(五)
-
甄選非學科測驗:6月14日(二)
-
申請/甄選入學放榜:6月17日(五)
-
申請/甄選入學報到:6月20日(一)
-
第2次基測報名:6月21日(二)∼6月22日(三)
-
第2次基測寄發准考證:7月1日(五)
-
第2次基測考試:7月9日(六)∼7月10日(日)
-
第2次基測寄發成績單:7月18日(一)
-
分數複查及結果通知:7月19日(二)∼7月20日(三)
-
登記分發繳志願卡(集體報名):7月23日(六)∼7月26日(二)
-
登記分發放榜:8月5日(五)
-
登記分發報到:8月10日(三)
|
-
選校原則
-
社區/交通導向:選擇離家近或交通方便的高中職。
-
特色/興趣導向:選擇有特色(科學、語言等)的學校,或依興趣選擇有特定職業類科(餐飲、美工等)的高職。
-
排序/升學導向:依前一年的各校錄取成績或心目中的排序選擇學校。
-
混合式導向:例如先考量交通方便,再考量興趣或學校排序。
|
-
申請入學
-
最多只能申請公立高中、私立高中、公立高職、私立高職各一所。 ˙慎選機會較大且最想唸的學校。
-
常見的申請門檻條件: ˙基測成績:如200以上(不得超過250)。
˙在校成績:非考科領域如藝術人文、健康體育、綜合活動等需達多少分(採百分制)。
-
常見的申請入學計分方式:以第1次基測成績為基礎,可能加計 ˙一或兩個考科的成績加權。
˙科展、語文或其它正式比賽得獎者的加分。 ˙擔任班級幹部或公共服務的加分。
˙其它條件的加分。
|
-
申請入學或登記分發?
|
-
申請入學的要訣
-
先篩選出所有自己想就讀且可能申請上的學校:考慮各校的申請門檻條件、自己的基測成績(宜考慮PR)。請參考相關資料。
˙前幾志願學校的申請入學錄取標準(量尺成績)可能高於登記分發。
-
參考各校加分條件,分析申請哪幾所學校具有加分優勢或社區生優勢。
-
選擇申請目標: ˙進取策略:挑選比登記分發所能錄取的學校,更讓自己喜歡的學校。
˙保守策略:就幾乎可申請上的學校當中,擇優選填。
|
-
登記分發選填志願的要訣
-
評估可能錄取的學校:考慮自己的基測成績(尤其PR值)。請參考相關附件資料。
-
確定選校原則:交通方便?特色?興趣?排序?大學升學率?
-
擬定志願範圍:排除絕對不想唸的學校,加入很想唸但錄取機會不大的學校。
-
填寫志願:就志願範圍內學校依序填寫。 ˙以錄取機率由低而高為填寫原則。
˙切記補上幾所穩上但興趣不大的學校,以預防高分落榜。
-
家長簽名之前,切記再次確認填寫無誤(例如大同有公私立兩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