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山、尪子上天山、粗坑頭山

曾忠一 2003.4.20

       五分山、尪子上天山、粗坑頭山都在台北縣瑞芳鎮境內,高度分別為757, 414391公尺。五分山上現在中央氣象局建立了一個氣象雷達站,白色的圓球狀天線在很遠的地方都看得見,例如從宜蘭線鐵路上,從高速公路的六堵到八堵一帶,瑞八公路上,甚至從平溪十分寮地區和普陀山上都可見到。至於尪子上天山和粗坑頭山,在公路上不易辨認出來,除非瑞芳本地人。由於這三座山路途遙遠,我們決定開車去,當初以為可輕鬆的觸摸到這三座山的基點,不過事實上還是花費了相當大的功夫才登上的。原先也想登上三角尖山和龍門山,但前者的登山口沒找到,後者由於天色已暗就不去上登了。

        那天我們11:30出發,車子由橫科交流道上3號國道,再轉進5號國道,接著穿過更寮古道、山豬窟尖和土庫岳下方的南港一、二號隧道,再由八分寮下來,然後直奔平溪。12:16車子在嶺腳車站對面停下來,我們在車站逛了一下,這裡有月台、站房,但沒賣車票。隨後沿著鐵路往東邊走,不久看到前往嶺腳瀑布的路標。12:26我們走下基隆河,看見了瀑布。當天瀑布的水量不大,只見一大一小兩股水流由懸崖上沖下來,在下方形成深潭,此時微風吹過,令人有清涼的感覺。這個地方還有石洞,看不出是天然的還是人工雕鑿的,從這裡可見到106號公路上行駛的汽車,我以前在公路上健行時曾見到這個瀑布。後來也曾到過這裡,當時無人看守,不過一個人下來,跟我們收費。這次我們順利的離開,沒人收費。據說這個瀑布以前曾淹死人,因此在這裡戲水必須小心。

        我們又回到106號縣道,12:51經過白鷹石,這裡是一個岔路口,右邊的產業道路通往東勢格、火燒寮以及坪林。這條路我走過好幾回,東勢格以楓紅聞名,許多登山客都知道。火燒寮則是台灣雨量最多的地方,年雨量高達6000毫米,也就是6公尺之多,不過一般人卻以為火燒寮在基隆。1:04左轉進入望古車站,這個車站只有月台,沒有站房。我們沿著鐵路往西邊走,此時幾隻狗對我們狂吠,我一直跟它們說話,教它們不要吵,沒想到竟然使它們安靜下來。我猜想也許把我說的話當作吠聲,雖然不了解,但認為我是同類吧。一座修建不久的寬闊的望古坑橋讓我們跨過鐵路,我們不知望古瀑布在哪裡,請教當地人還是沒找到,其實那時天氣熱,氣溫高,不想下溪谷找瀑布。路旁有一座半身塑像,走上前去才發現只剩下前半部,好像是石綿瓦做的,胸口已破了一個大洞,後半部則完全掉落在地上了。此時只要隨便一拉,整個塑像都會掉下來,不過這種廢棄物似乎沒人理它了。

       我們打算沿著產業道路深入山中,就回到停車地點,把車子開進鐵路旁的小路,再度跨越大橋往裡面走,我猜想也許可通往十分寮。車子的確進入山谷內,隨後越過稜線,看到基隆河邊的106號公路。不久我們見到一座用溪裡的砂岩建築的住家,門牌號碼是石灼坑5號,看起來十分別緻古樸,石塊的縫隙中住滿蜜蜂,似乎歲月沒在那裡留下痕跡。兩個大門上的對聯也寫得不錯,一個大門的上聯是「平穩吉宅長發奇祥」,下聯是「溪川源流耀基宏業」,橫聯是「石硬化金來新燕子」。另一個大門上聯是「望對青山寶樹逢春」,下聯是「古今雲集烏衣聖賢」,橫聯是「灼照佳居福滿堂」。這些對聯正好點出平溪、望古、石灼這三個地名。

       車子繼續往前走,2:06看到了十分火車站和十分吊橋,我們把車停在路旁,從106號縣道進入吊橋。原來這座橋稱為靜安吊橋,雖然以前遠遠看過好幾次,但這是第一次踏上。我們在吊橋上拍照,看到平溪那邊有一排山特別雄偉,稜線如鋸齒般起伏,這種美景用照片表達不出來,除非以寫生或水彩畫才能表達其萬一。吊橋兩岸的橋塔下部還有浮雕,一幅表現礦工在開採煤礦的情景,另一幅則是天燈冉冉升起和瀑布下沖的景象,充分表達出此地的景致。從吊橋上可見到五分山上的圓球形天線此時正好被白雲蓋住,我心裡感到有點焦急,因為等一下還要上五分山。車站、青山、吊橋、鐵路、基隆河構成一幅絕佳的圖畫,吸引眾多遊客駐足欣賞。

       車子往十分瀑布方向駛去,2:30到達十分風景區的大門。路口有個前往五分山步道的路標,雖然看過許多關於這個步道的報導,但一直沒機會踏上。十分寮瀑布雖然路過好幾次,但都無緣進去。不過幾次搭火車經過時,都曾在車上看到瀑布,因此進去仔細欣賞的意願並不大。車子不久經過野人谷岔路口,十三年前我曾經在深坑草地頭搭台北客運15路車(樹林野人谷線),在這裡下車,然後步行登上三角尖山、五分山和三爪子坑山,因此這裡是最接近五分山的客運站牌。2:53經過光孝祠,我們特別在這裡下車,因為這是五分山最有名的,而且是交通最方便的登山口。在這裡看到了五分山和三角尖山,三角尖山是等一下將要爬的第一座山,第二座則是五分山。我時多年前由這個李氏祠堂上登,循五分山的東南稜上山,現在從這裡看起來,五分山和上面的雷達站似乎高不可攀的樣子,單單上東南稜看起來就很費事,真想不到當時怎有這個能耐上去。

      接著車子在三角尖山東鞍停下,我們走回去沿途仔細尋找登山口,不過完全沒見到登山隊的布條。我依稀記得登山口在哪裡,但現在登山口附近樹林似乎比以前茂密多了,而且沒見到登山布條,就不敢上去了。十三年前我搭台北客運15路車在野人谷岔路口下車,一直步行到光孝祠,我當時沒立刻由此上五分山。為了更了解附近的地形起見,我走到這個鞍部,欣賞山谷的美景後才往回走,不料此時看到了登山口,附近有幾片布條,於是我走進山徑,只記得坡度相當陡,不過大約只花費15分鐘就到達山頂了。下來以後,才再往回走到光孝祠,繼續攀登五分山。可是這次完全看不到顯著的登山口,也沒見到布條,雖然曾經查看登山地圖,但登山地圖上的登山口就是我所要找的,現在找不到,這次可說失敗了,只好失望的離開。

車子繼續往前走,不久看到左邊有岔路,這是通往氣象雷達站的道路,車子開進去,幾分鐘後穿過雷達站的外門。從地圖上看來,這條路彎彎曲曲,我擔心駕駛技術不夠好的話恐怕會有危險,不過後來發現這條路坡度平緩,路面平整,彎曲不大,甚至可說跟106號縣道一樣好,我是多慮了。沿途雲量太多,山下的景色完全看不見,由於五分山經常面對東北季風,一路上沒有樹林,只有芒草。3:38我們發現右邊有一條花崗岩步道,路口寫著「2公里白雲山福德宮」的字樣。車子繼續開上去,3:41終於抵達氣象雷達站的大門,但這裡已無路可通往基點。雷達站深不可測,由門口對講機可知這是三層樓的新式建築。我來這裡以前忘了打聽一下裡面的工作人員是哪些人,也許其中有我認識的人或學生也不一定。這個雷達站在1996年興建完成後不久,立刻遭遇到一個強烈颱風的襲擊,天線完全被摧毀了,據說碎片滿佈地上,慘不忍睹。當時氣象局不敢聲張,媒體不知此事,故完全沒有報導。那次雷達站蒐集到的颱風資料相當寶貴,也是它收到的唯一的一批資料。現在的天線是後來重建的,對於監測來自東北海域的颱風發揮極大的功效。

翻開隨身攜帶的登山地圖發現,剛才見到的步道才是登山口。車子開回步道入口停下來,我們踏上花崗岩步道,4:01抵達瞭望亭。舉目四望,步道沿稜線一直延伸到另一個山頭,也許由此可下十分寮。附近的最高點則在白色圓球形天線旁邊,五分山的基點應該在那裡。在涼亭附近,雖然展望良好,但天空雲量太多,連山下的公路、鐵路、基隆河以及市區都一片濛濛,看不清楚,基隆山甚至不見縱影。4:13我們抵達箭竹林圍繞的基點,跟十三年前見到的完全一樣,不過咫尺之遠的東北方向矗立著一個球形天線。這裡有兩個基點,一為二等三角點,另一為三等三角點。我們在那裡拍照,跟兩個基點依依不捨的道別,就下山了。

      下山途中,終於看到基隆山,我們特地停車,拍了幾張照片。我們原路退回到106號縣道,4:47經過鞍部,這裡有一座萬善祠。十三年前我登上三角尖山和五分山之後,大致沿著現在是柏油大道的泥路蜿蜒下山,最後抵達這個鞍部。因為那時已登上兩座山,該是可以吹口哨輕鬆回家的時候了,不料看到這座小廟旁邊掛滿了登山布條,當時才一點鐘,時間還早,就順著布條走,又順利的登上了三爪子坑山。後來下溪谷沿著溪流下山,最後不得不踩在溪水上行走。我心中有點慌亂,由於體力消耗不少,無法原路退回。幸好沿途沒有深潭,也沒有瀑布,這樣掙扎了兩個半小時才到達平地。原來這條小溪是瑞芳的水源地,根本沒有開發,難怪途中連農家,電線桿甚至小路都沒有。這次又來到這個鞍部上的小廟,但登山布條少多了。這附近四隻狗搖著尾巴跑出來迎接我們,不對著我們狂吠,實在是我們見到的最友善的狗了。

      我們再上車,現在目標是尪子上天山,登山口在76公里里程碑的大轉彎處。我們沿著小路進去,一路上雖有布條,但沒見到第二登山口。尪子上天山我三年前才來過,沒想到現在已忘得一乾二淨,只記得當時很順利登上這座山。我們一路找過去,後來發現情形不對,只好往回走,原來登山布條掛在北邊上方,我們剛才錯過了。這個地方其實離106號縣道只有4分鐘路程,正好在這條小路的最高點上,也就是說這裡是一個鞍部。5:11我們找到尪子上天山的基點,旁邊的指示牌上說:「尪子上天山,414M,小天下」。

      我們再上車,不久轉入上東路,這是一條沿山腰修築的產業道路。車子經過前往大寮的岔路,這條路我走過兩次,其中一次是跟著登山隊上登五分山時曾經過這裡,但快到五分山時因天氣太壞不得不終止登山計畫。那時距五分山大概只有20分鐘步程,天上的雲移動迅速,時而括起大風,天色陰沉,天氣變化非常劇烈,偶而下著小雨,這種風起雲湧的景象令人敬畏。領隊為安全起見坐在路邊,堅持不肯讓同行隊友上去,最後沒登上五分山。這條上東路似乎很長,5:39我們抵達福安宮,在這裡把車子停好,此處就可近距離的見到粗坑頭山陡峭的身影,雖然山頂與產業道路的落差不大,但看起來坡度很陡。登山口離福安宮不遠,旁邊有一根編號為豐美高分88的電線桿。我們走進登山口,經過一處林家墳墓,進入明顯的山路,不過最後一段相當陡,需要借助登山隊放置的繩索才能攀上去,5:56我們順利的抵達山頂,不禁擁抱慶賀順利登臨此山。

下山的時候我們就猶疑了,因為上來時只要腳找到支撐點,雙手再緊抓住繩索就沒問題。但下去時腳不容易找到支撐點,因而下去反而比較危險。我們不敢原路退回,只好另找路徑明顯的緩坡下山,不過此時已快天黑,我心裡感到驚慌,因為一不小心可能找不到出路。幸好沿著山腰的山路往南走,終於脫離險境,6:15回到停車地點,此時太陽已完全下山。在這20分鐘的時間內,內心感到非常慌張,幸好山徑還算明顯,沿途偶而有幾片登山布條,此外方向正確,才能順利脫險。上車以後,車子在龍門山附近的岔路口下山,然後在碇內市街上瑞八公路,再經由高速公路回南港,結束這一天的驚險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