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李家同《鐘聲又再響起》中的〈癌症細胞〉
李家同的這篇文章和他之前的文章及很多所謂名家的文章一樣,有個特徵:情感力道很強,但分析有問題。 一般細胞「細胞分裂」次數有限,即使周遭養分充足,細胞仍會彼此「聯絡」,以決定是否大肆「擴張」。而癌細胞缺乏一般細胞具有的抑制機制、自殺機制…,會不顧周遭環境,無止盡的分裂。而且癌細胞一有機會就會脫離原有的細胞團,移轉到其他地方,發展新天地。它吞噬人體中大部分的營養,並攻擊器官。(可參考《追獵癌症》(天下)的導讀及第一章。)是故,癌細胞是「缺」了一些機制,和大部分的細胞不同。若用人來比喻,我們會說癌細胞有「反社會傾向」、「不正常」(後現代社會學暫且不論)。但李家同說癌細胞是「最健康」的。It is misleading。我並不是說癌細胞是不健康的,而是(不)健康這個詞在李家同的文脈中套在癌細胞頭上,意思模糊,容易引起誤會。 他再從癌細胞的「作為」,跳到人的作為—這是「網民」大量轉寄的文章之特色:一定要有比喻--雖然往往是很糟糕、很莫名其妙的比喻。因為莫名其妙,所以沒有時間好好看、好好想每一封網路轉寄文章的人,就覺得觀點新奇。即使這篇文章我之前瞥了幾遍,也沒有發覺其中的問題…回到主題,文章裡頭說「全世界的人都像我們這樣地吃遠洋的魚,全地球海裡的魚只夠我們吃一天」。這是 錯誤的經濟學。這假設魚的總量不變;亦即,魚不會生魚。這假設全世界的人都吃魚而產生龐大的商機時,不會有人養殖魚,大賺其錢。為了大賺其錢,永遠都會有人養魚;有人養魚,魚就不會絕種。 「四十年後,石油就用光了」。我國小念社會時,就念到好多這樣的危言(微言?)。照當時科技的推算,我們早就可以倒數石油用磬的那一天了。但為什麼各國都不太緊張?我前陣子正好讀到一篇經濟學文章,它說「那些粗糙的估計,忽略了科技進步的影響。杞人們犯的錯誤,就像馬爾薩司擔心糧食只能成等差級數增長一樣」。此外,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參考《愛上經濟》(經濟新潮社)這本「愛情小說」的前幾頁;有很不錯的闡釋。又,《愛上經濟》是本不錯的小說,對未受過正規經濟學訓練,又很想瞭解經濟學的人,這本書提供輕鬆又準確的知識。作者Russell Roberts的另一本書《抉擇:自由貿易vs.保護主義的寓言》(經濟新潮社)也是小說。主題是在為自由貿易辯護,並反駁保護主義者的論點。但這本小說的情節架構比較單調,不如《愛上經濟》那麼引人入勝。 〈癌症細胞〉的其他錯誤,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關懷別人,人飢己飢,當然是偉大的情操。我想也沒什麼人會不同意。但用錯誤的論述包裝,總讓我覺得可惜…
感謝王時修先生的寶貴意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