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本幾無知識 高中生的痛 筆者為今年高中應屆畢業生,日前甫參加日大聯考,深深覺得現今「肉食者」對教改的發言,根本沒抓到重點。因為考試制度乃次要的問題,當今最迫切的是改革我們的課本內容。 苦讀三載,筆者絲毫沒有獲得知識的喜悅,因為課本裡幾乎沒有知識,只有資料、現象、和可笑的意識型態。筆者不才,不知這樣沉痾已深的課本為何能殘害青少年四十年呢?即使在教改口號高唱入雲的今天,為何沒有人注意這些問題?現在都是象牙塔內的改革,有誰會比苦讀三年的學生及年復一年堅守崗位的老師更清楚教育的問題,但她們從未獲得徵詢。 猶記物理老師說她年年像國立編譯館反映課本的錯誤,卻經過十年才改正,這欺騙多少學生!翻開教科書後面的編者欄,我不知道那些尸位素餐的人怎麼有臉把名字印在上面讓人唾罵,而怵目驚心的是,一些非專業或已去世者猶列名其上(哼!真是「名聲豈浪垂」),又感於一些檯面人物對教育的發言,使筆者有許多感慨,我總覺得那些教改大員,這就是台灣教育水準低落的原因之一吧!再加上古板的課本及機械式的教法助紂為虐、為虎作倀,噫!老國代尚要退職,一無是處且不合時宜的課本為何仍囂張橫行? 現在我分科來說明 : 1.國文 : 課本之第一病乃「注釋比原文難」。用文言文來解釋文言文,學生再買參考書來看「注釋的注釋」是啥意思,真是荒謬至極。課本還喜歡寫「荀子正論楊倞註」、「宋謝枋得文章軌範引安子順謂…」之類「贅字」。還有老師學生同聲撻伐的「所謂國學『常識』」,儘出一些題目,例如:「XX書有20卷,對不對?,結果答案是21卷」,這些都是窮極無聊的東西,卻在課本及大小考試不斷出現、「推陳出新」,學生一遍一遍的背,也一次一次的忘,等聯考一完,就好像三年什麼也沒學一樣。課本的選文也是「一絕」,祭文多是其一(倒也無可厚非,只是筆者只欣賞「祭妹文」),現代政治人物多是其二,90篇中,司馬遷、班固掛零,但兩蔣和孫中山顯然文學造詣更勝馬、班一籌,合計五篇。平心而論,孫中山的文章尚有可觀之處(但在已有主義課本的情況下,國文課本小池難容大魚,還是請國父移駕吧!),但二蔣所寫的,不是文章,是文宣(更何況很多還是文膽代筆)!在呼籲「開創中國人幫中國人新局」時,小蔣的亡靈仍在第一冊第一課高呼「唯有默禱先生在天之靈,協助我們早日收復大陸」… 課本的註解上亦有諸多令人懷疑之處,如:「左忠毅公軼事」依高陽在「明朝的皇帝(下)」中所言,並非方苞所作;李後主的「清平樂」,筆者看到大部分的資料皆指出此闋為思念七弟李從善之作;課本在第二、四冊分別提到「維摩詰」,一冊說「『維摩』乃清淨無垢,『詰』乃名聲遠播」,另一冊竟又說「『摩詰』乃清淨無垢」,前後矛盾、實在荒唐!
筆者建議,讓文學歸文學,課本選文應秉持兩大原則:1.多選學生平日自我學習時較不易發現的好文章,如現有的「口技」、「與孫季逑書」,2.年代分布儘量平均,俾使學生對各時期之文章風格有所了解,如明代中晚期的公安派、及漢賦等等。 2.英文:英文課本的內容枯燥乏味,與市面上風行的「常春藤解析英語」、「空中英語教室」來比,更顯得拙劣,有些課文的中式英文,更教人不敢恭維,真正的好文章如海明威的「The True Nobility」僅為鳳毛麟角,筆者認為,既然聯考英文考題已偏向無範圍,則”課本可以立刻廢除”!現行標準本並非有系統之作,而是隨機的選文,學了六年英文,有把握正確地說”對不起,我想個廁所,稍後回你的電話”的人可能不多,且現行課本對程度好者容易,而對英文較無感覺者卻是很大的負擔,無課本則老師可自選不同程度教材,更能因材施教,學習效果也較好,又不悖於聯考的公平性,故本人強烈建議「廢課本」。 3.數學:數學課本內容除了對大部份文組學生「不實用」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課本程度和聯考難度的差距,以今年題目來說,社會組數學又莫名其妙地比自然組數學難(到底誰需要高深的數學呢?),而只弄懂課本,大約只能獲得五十、六十分(這又牽涉到補習歪風和追求巧解的錯誤觀念造成高標僅三十分的慘劇,但因和本文主題不同,暫且按下不表),筆者希望數學課能有部份時間教授邏輯學,但囿於師資及聯考,大概只能期待了。 4. 主義:我認為應廢教現行三民主義,改教「我國政治制度」,以現行制度之介紹為主,輔以三民主義中的原典概念(當然,能不教就不教,這年頭真正信奉這套「立國精神」的人屈指可數吧!,任何一種思想,只要教條化及刻板化,就成了死水,不值得信仰。三民主義即使是正確的意識形態,在現行的教法下,也只成了一塊一塊的拼圖,而非完整的圖畫,學生要做的,不是研究國父的始意及想法,而是背誦三民主義的標題和名詞,必考題是民權主義的「基本主張、基本精神、原則、本質、特質、基礎、起點、特徵、理想、根本、功能、目的、消極目的、終極目的、立足點、意義」,特徵和特質不同?根本和基礎不同?學生徒務背誦之後,有誰會認為它是偉大的主義呢?而孫、蔣二位所謂的宇宙觀、人生觀更是邏輯不通、自相矛盾、荒謬無稽、一派胡言,諸如:「物質之進化,以成地球為目的,既有目的,就含有精神作用在內」、「地球之由氣体而液體而固體….創造一個新的宇宙--社會」,偉大英明的領袖 先總統 蔣公所言「離開了行就不會有宇宙」,乃繼大爆炸理論最具震撼力的理論,值一座諾貝爾物理獎。這些東西(應該說「不是東西」),有什麼資格要學生在記憶力鼎盛的黃金年代記誦這些無稽之談呢?連對岸大陸都已廢考思想,為何我們仍然固步自封? 5.歷史:歷史課本的毛病有 (1)分冊不合理:現行課本有歷史四本(三本本國史、一本外國史)、中國文化史兩本、世界文化史兩本,講的東西明明就是一個體系,卻放在不同的地方,對照起來十分辛苦,這又牽涉到 (2)課本用字不精確、陳述不清楚:讀歷史課本有數難,一難是歷代複雜的衍變,如官制、稅制、兵制;二難是永遠記不起來、不知為何要唸,連老師都沒辦法記起來的冶銅、冶鐵的衍進;而最難的是個課本說的很朦朧的部分,如:歷代家庭、家族的衍進(也就是今年非選擇題十五分祖譜問答所出),含混的語意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究竟哪朝哪代是爸爸和兒子住?你知道「直系祖孫三代同『居』」、「直系祖孫三代同『堂』」、「共祖父的家庭」、「累世同居共財」、「已婚兄弟同居共財」、「共祖父和小家庭的折衷」有何不同?還有所謂「群體意識」、「群體精神」、「群體自覺」、「個體自覺」是什麼?而原本即已難懂的宋明理學(當然難懂的原因亦在於那些成天胡思亂想的道學先生唬爛的功夫不亞於孫、蔣),在分隔兩冊的轟炸下,一切都模糊了,「程朱學派」是「涵養須用敬」、「陸王學派」是「持敬」、「特重行敬的內向功夫」,一群自認承接道統的人把「理、心、性、仁、太極、致知、行、術、氣」發揮的「無微不至」,課本又配合地極盡混淆之能事,我實在不懂,朱偽聖人(史書記載他曾誘尼私奔、又自己承認學的是『偽學』)教我們「信古人、讀古書」,又要我們「不拘經典文字」,嗟哉!彼蒼者天,何其有極! (3)立場不公正:這點倒是沒落後彼岸,只要提到近代史,歷史就成了黨史。課本釋放一層又一層「瑰麗」的煙幕,讓人分不清東南西北,好比國民黨軍以十萬健兒北伐,大破軍閥百萬大軍,實際上乃國民軍趁軍閥自相殘殺之際北上,當然沒有以一敵十,和對方主力正面硬拼,但課本仍少不了「卓越領導」字眼,說到「下野」便是為求團結、講到「失敗」就是時不我予、提到「撤退」就美言轉進,雖說近代史總有各家不同的看法,但這類觀點也太偏頗了吧!歷史課本猶如史書,應是「秉筆直書、善惡不隱」,難道編者沒有「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的史德了嗎?類似「蔣中正為中華文化的中流砥柱」之類文字,應予公正評判,但當務之急,乃是重新彙整課本內容,成為「本國史」、「外國史」兩大部門,並釐清內容。 (4)輕重不分:一些枝微末節、無補於國計民生的芝麻小事不斷出現,像吸血鬼一般吸吮我們的腦汁;而對於一些大事的原因和背景,又含混交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在此懇求滾滾諸公,快還歷史真面目吧! 6.地理: 地理課本,在所有課本中,問題最多,百病叢生,八本課本幾乎由不同的人編著,完全沒有統合。 形式上分為自然地理通論、人文地理通論、外國地理、本國地理總論、本國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不明究裡的人乍看之下或許會覺得分類很清楚,但一旦深入去”學”,就能知到課本是如何伐性戕生了: (1)同樣的東西,一再於不同的課本用不同的文字介紹重疊或相關的內容,造成困擾,例如:「邱念圈」、「中地理論」、「聚落分類」等,明明是一樣的東西,卻這一冊講三分之二,那一冊說三分之二,重複了三分之一卻又說法不同,教人無所錯其手足。 (2)定義不明:編者們似乎人人皆成一家之言,個冊皆有不同看法,如:「畜牧是不是農業」、「山牧季移是不是游牧」、「酪農業是不是混合農業」、「華中吹南風還是東南風」、「分界是30N還是長江」、「克魯倫河是內流還是外流」、「滇西縱谷是高地氣候、高地縱谷氣候、還是青康藏高原氣候」等罄竹難書,這些東西,亂七八糟,還高唱學生統合活用,其觀念的對立,猶如統派、獨派,根本無法整合。 (3)互相矛盾:例如講到黃淮平原人口外移,一冊說「經濟困難」,另一冊說「自然因素」;而閩越人口外移,一冊說「經濟因素」,一冊說「人口壓力」;一冊說台灣男多於女,另一冊說女多於男;一冊說小麥市場最穩定,另一冊說小麥產量大風險高;凡此種種不勝枚舉,不知編者們為何仍枉顧現實、昧著良心,不作修改? (4)繁瑣冗蕪:一般學生最痛恨的,莫過於陳穀子、爛芝麻似的礦產、鐵路、物產、產地之流,雖說聯考久已不考(今年的題目號稱靈活,其實死背和純課外的題目不少比起八一、八二年題目,有走下坡之勢),但各種大小考中陰魂不散,不斷糾纏莘莘學子,我們學生在面對這些五十年前的地理時,痛恨之餘還是要背這些連地理教師都不住的「地理資料」;天呀!為何要全國12-18歲學生去記這些註定要忘掉的堆棧?
以上所言,僅為教科書問題冰山之一角(卻足夠讓如乘Titanic的學生死一海票),為本人及所有學生積聚三年痛苦經驗所得之「成果」,我雖然不是「專家學者」,但卻是親臨第一線,感受最深刻的學生,雖不敢說字字珠璣,鞭辟入裡,卻也自信言而有據,挑出了不少教科書的毛病。本文雖不長,僅為豹窺一斑,但教科書的改革殆不可須臾緩。希望借此文能聯合全國以平等待我之教改人士,共同奮鬥,為往後的學生及我們的下一代,提供更好的學習內容。 後記:兩年匆匆飛逝,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當年寫此文時,剛從高中教育的封建魔掌中逃出,年輕氣盛,嚥不下三年來所受的鳥氣,文思泉湧、援筆立就,熱騰騰4000字投稿於中國時報時論廣場,在「五百字為佳、一千字為度」的規定下,我也沒抱太大期望,豈料仍是登出2000餘字 ,當時在該版的迴響有3、4篇吧,有教改人士、家庭主婦謬讚我一番,也有退伍軍人罵我一頓(真是莫名其妙,不過人人都能對教改發表意見,大概是民主社會的特徵之一吧!)。甚至李遠哲院長也寫信給我,說會作為教改參考… 兩年後重閱此文,當時自鑄新詞的創意遠勝今日(唉!漸漸失去我的純真…),但細部的修辭仍有草率之處,稍加潤飾一番,就要歸檔結案了,美好的回憶總令人不捨…
同樣是兩年前的暑假,我買了生平第一套音響,而今天修訂此文時,後級擴大機卻燒壞了,人生如作文,亦前後呼應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