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珍惜愛情的經濟分析(1)

 

常言道:「人性的弱點就是:愈容易得到的,就愈不去珍惜。」

本文要論證的就是:這是錯誤的!至少,推論上是錯誤的!

 

        這句話常被用在男女關係上,我也就以此為例。為了簡化討論,假設所謂「容易得到」表示「男生追女生,一下子就『手到擒來』」;而「不容易追到」表示「男生追女生,像孫中山革命一樣十一次才成功」。這表示了:追的成本是追的時間的函數(c = f(t)),追的越久,成本越大。

        而我們是否珍惜一樣東西,取決於該物/人對我們的價值(value)。價值和市價不同,後者是你要得到該物或人必須支付的代價,價值是你最多願意為得到該物或人而支出的代價。兩者之差,學過經濟學的都知道,就是「消費者剩餘」。

        先拿物來作論證,如果你花了一百萬元買一個你自以為是鑽石的玻璃球(而如果你早知道那是玻璃球,你只願意出一百元買它),你應該珍惜那顆玻璃球嗎?(精確地問:你需要珍惜像珍惜一個一百萬元的東西一樣地珍惜那顆玻璃球嗎?)不用,你已經支出的成本,是「逝者已矣」(sunk cost),不應該影響你未來的決策。你該不該珍惜它,取決於它真正對你的價值。反之,如果你幸運地花了一百元買了一個你以為是玻璃球但實際上是你願意付出一百萬元購買的鑽石,你會因為當初只花了一百元買那一顆鑽石就棄之如敝屣?顯然不會,因為那顆鑽石對你價值一百萬元。

        回到愛情。什麼樣的人對你「有價值」?我們概括地說就是「適合你的人對你有價值」。但是,我們缺乏對「人」定價的市場,就算有,對決策者也不見得合用。人不像鑽石,我們對鑽石的切割角度、大小或色澤等所代表的價值有高度重疊的共識(應該所有人都同意,當其他條件一致時,大的鑽石應該/會比小的鑽石貴);但是我們對人的各種特質的偏好程度卻相差很多,情人眼裡出西施就是在說明了人各有愛;你覺得她嫻靜,我覺得她乏味;我覺得她活潑,你覺得她隨便

        而人要瞭解某個人對自己的價值,通常得通過相處。相處的越久,越能確定兩人的頻率是不是match。用以上這些或許略嫌簡化的起始條件,我們直接來檢驗開頭的那句話。

        男人一開始追女人,多少總是有激情的,而激情就像是smoke gets in your eyes,遮蔽了你的理性。女方或許激動、或許沒有,但是如果被追求的時間不久就答應了,顯然那個女的對男的也無法有太深刻的認識。就假設她們一見鍾情決定廝守終生,對男生而言,成本幾乎等於零(也就是:容易得到),那他到底會不會珍惜這個女的呢?當然不會是毫不珍惜(但如果根據開頭那句話,珍惜的程度是成本的遞增函數(且常數項為零):p = g (c),成本=0會導出珍惜=0),而是視他覺得那個女的適不適合他而定。如果不幸的是並不適合,就會分手;反之,繼續交往(請先排除:雙方家長反對等理由,這些變數加入模型之後並不會影響推論的一般性)。而我們可以預測,她們分手的機率比長期追求者來得高,原因如下。

如果你追一個人的時間夠長,可能激情慢慢趨緩,對女方的瞭解也漸漸深刻起來。如果因為瞭解彼此的不適合而放棄,就沒有將來的結合,更沒有結合後的分手。如果發現的確適合,會繼續追求,被追求者慎思明辨之後若也發現她們是佳偶天成,兩人若在一起,當然幸福/不分手的可能性比較大。

如果所謂的不珍惜意味著高分手率,則長期追求後的結合,當然分手率低,因為有一些注定會分手的自始就沒有在一起。

        「常言」錯誤的地方就在於弄錯了因果關係。並不是低成本造成低價值而高成本造成高價值,而是在「得到/追求」的過程中,資訊不對稱的情況慢慢消失,女生對男生(男對女亦同)是否有價值的答案,就漸漸清晰。長期追求是很高的成本,正確地認識了女生高價值的男生,願意繼續付出(高)成本,而她們的幸福可以預期;正確地認識了女生的低價值的男生,也明智地放棄,而她們的不幸福得以避免。

        關鍵就在於:交往過程能讓雙方逐步瞭解彼此,而在正式結合前對彼此有越多的瞭解,不分手的可能性越大。所以,「越容易得到,越不會珍惜」如果等於「花越少時間追,分手率越高」,那充其量只反映了兩個現象之間的相關性,卻沒有點出其他關鍵的聯繫因素對彼此的瞭解是時間的函數,而「在一起前對彼此的瞭解」和「分手率」呈負斜率的關係。(u = f (t) ; b = g(u)

 

註:作者絕無歧視女性之意,你可以將內文的「女」帶換成「男」、「男」帶換成「女」(但是,請你用想像的就可以了,如果你用WORD作代換,結果就是全部都變成「女」)。我只是用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作例子而已。

            

 

               張永健的烘焙機。拙文歡迎引用、轉寄,但請註明作者、網址

 Creative Commons授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