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說,太極拳是精微之學。自己最近練習拳架時,開始將注意力,專注在老師口令中的動作要領,慢慢練,慢慢體會。雖然這樣的練習,會花很多時間,但對於太極拳的精神內涵,似乎更可以心領神會一些。

課堂中,老師指出我下半身沒有真的鬆下去,依然撐在那裡,所以給大家提出了「鬆沈有根」四字。經過練習之後,我發現在鬆的情況下,虛腳仍必須保持著微彎,避免拉長伸直。若不如此,就是假鬆,假鬆,不會有根,沒根,練習幹嘛,浪費生命,浪費時間,督促自己牢記在心,避免再犯。

吳師爺在太極拳道機一書中,提到左掤是抱太極,斜飛式是捧太極。為什麼呢?要大家想一想。

在外型上,抱太極與捧太極,看起來很相似,但在內涵上,應該是有些差異的,不然吳師爺不會特別提出來讓我們注意。

我的腦袋不好,只是隱隱約約覺得,斜飛式盪步的時候,身形要維持穩定不容易,容易搖搖晃晃,故此時,對於無形中的太極圓,我們應把它捧好,維持住。

這就好像,在現實生活中,賺錢工作也不容易,但不工作也不行,因為肚子會餓。所以在這樣子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把飯碗捧好(這樣對於捧這個字的描述,似乎可讓人有較為深刻的感受),別摔破它了。小弟笨人說笨話,胡扯一通,言不及義,大家別放在心上,一笑置之即可。

老師常以師爺的話來鼓勵我們,要自己去練,自己去悟。我這笨腦袋要悟,自知還有很大空間以及很遙遠的路要走,偶爾靈光乍現,思索再三,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