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心有疑惑,為什麼鄭太師爺讓吳師爺擺好定式後,就不管吳師爺,逕自去寫他老人家的論語釋旨,非得等吳師爺汗流滿地後,才走過來試試看師爺放鬆沒?左試試右試試,發現師爺不鬆,甚至會說還是一身牛勁?

自己一得空閒,就把這問題拿出來想一想,偶爾也翻一翻太師爺的書,以下是我個人認為太師爺為什麼會這樣訓練吳師爺的原因。

1. 用智慧去練:
靜止不動的定式,適合仔細觀察與確認動作是否符合要求?若有不到位的地方,微調整到位,才不至於傻練不如法,才是智慧拳,迷時師渡。

2. 無畏吃苦:
靜止不動,很苦。
腳站太久,很酸,也很苦。
手擺太久,很酸,也很苦。

但,下功夫,長功夫
身體健康,就不苦了。
功夫練到,就不苦了。
悟時自渡。

今日上課的最大收穫,是再次探索玉女穿梭的最後一動。

老師雙手一壓,自以為圓肘就可以輕鬆化解,沒想到卻依然被壓制,動彈不得,心想這怎麼可能?我看老師都是這麼做的。

趕緊抓住機會,請教老師,老師說圓肘要搭配中脈腰胯,而不是只用肩膀的力量。真是尷尬,一直以為自己有圓肘,其實還差得遠,還是沒練對,繼續努力。

長時薰修 一門深入

這句話好有味道
練太極拳亦當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