勁報記者陳芳毓 專題報導

除了傳統的寵物如狗、貓之外,近四、五年來,蛇、蜥蜴、龜、鼠類 等越來越多的動物,紛紛以走私或大量繁殖的方式湧入台灣,業者形 容寵物市場的鐵律就是「越少、越小、越有人愛」。在這個遊戲規則 之下,寵物的販賣、繁殖方式及飼養者的心態都有相當大的改變,連 長期抗戰才催生出來的「動物保護法」,都保護不了被利益薰心的商 人犧牲的小動物,而無知的消費者,正是幫凶。

這樣的景象在台北市很常見。不論是夜市、花市或是寵物店,都有商 人在販賣小貓和小狗。這些小動物因為身形十分迷你,最小的大不過 一個手掌,稍大的也可以輕易抱在懷中,惹人憐愛的模樣,讓攤販前 隨時都擠滿了想看及想買的消費者。但需求量這麼多,小狗從那裡來 ?而長大了卻來不及被賣出去的狗兒,又將往那裡去?

繁殖場缺乏規範 寵物遭遇無人問

當我們向獸醫、保護動物團體及其他寵物商詢問答案時,得到的答案 令人心驚。在他們的經驗中,「繁殖場」三個字就像一個禁忌,每個 人都直接或間接得知其中的傳聞,但親眼看過的人卻少之又少。

所謂的「繁殖場」,指的是繁殖狗、貓等寵物的場所,可能是一個空 間足夠、衛生良好,還有中央空調的倉庫,也可能只是市郊山邊的一 處空地,更有可能是大都市中一處公寓的頂樓或地下室。雖然動物保 護法已經通過,但對於營利性的寵物繁殖及販賣並無細部規定,如果 不當對待動物,業者並不會有違法之虞,只可能受到保護動物團體指 責。因此,如何對待動物,端看業者的良知。

新竹市保護動物協會及台北市關懷生命協會曾共同處理過這樣一個案 例。業者繁殖場裡的一百多隻狗已經死到只剩四十幾隻,但因故無法 繼續飼養,業者最後找上了原本是對立的保護動物團體求助。

渾身沾滿排泄物 分不出是啥怪物

當保護動物團體的義工們來到所謂的「繁殖場」時,發現那不過是個 公寓裡20坪大的房間。義工施老師轉述當時的情形,門一開,伴隨而 來的是震耳欲聾的狂吠及刺鼻的屎尿味,破爛的狗籠疊成四層,上面 黏滿了原本是白色,但被屎尿染成黑灰色的狗毛。乍看之下,沒有人 能夠分辨出籠子裡那些黑灰色怪物究竟是啥,因為這些原本市價從數 千到數萬不等的瑪爾濟斯、博美等等名種狗,早已因渾身沾滿糞便、 體毛糾結,看起來像有好幾條尾巴及耳朵。而籠底盛裝排洩物的盤子 早已滿溢出來,上面還有數以千計的白色小蛆不斷蠕動著。

雖痛恨寵物販子 保護團體收爛攤

對於救援行動,施老師覺得十分無奈,「為什麼我們那麼恨寵物販子 ,卻要替他收爛攤子?」為了這一群狗,兩個團體花了二十多萬醫藥 費,把狗狗分送到數個獸醫診所。接到其中十多隻狗的台北自強動物 醫院醫師林士超回憶,狗狗一帶到後院,數位義工就捲起袖子去幫忙 洗澡剪毛,落了一地打結的狗毛不說,還剪壞了好幾把電剃刀。幸好 狗狗最後幾乎全數送人,但卻也讓他對不肖的寵物販子深惡痛絕。林 士超自己就養了隻原本也是流浪狗的鬥牛犬「豆子」,豆子的耳朵像 農場裡的豬羊一樣,被剪了好幾個缺口,這正是她曾經在繁殖場住過 的證據。

怕狗吵割掉聲帶 種母成生產機器

另一位救援流浪動物多年的David Lin,則為了探索繁殖場真相,索性 加入愛犬協會。他所見過的繁殖場也是在公寓中,因為業者怕狗狗太 吵,索興割掉牠們的聲帶,一籠籠地堆高後再蓋上帆布。其中最可憐 的,就是被當成「生產機器」的種母。她們一到發情期就被抓去配種 ,一年生兩次,「她們一生可能只有配種和生產的時候可以到地面上 來,David Lin說,「這樣不斷生產的狗狗,最多不過4、5歲,就會因 鈣質流失過多而牙齒脫落、背脊彎曲而被飼主棄養,最後只剩死亡一 途」。David Lin感嘆地說,因為消費者喜歡小狗的可愛,母親的生命 就必須如此不堪。

流行熱潮消退後 遭遺棄流浪街頭

近年來的寵物風,使得貓狗因需大量繁殖而得不到業者的妥善照顧, 也為街頭多添了幾隻嬌貴的流浪狗。御貓園經理陳益明指出,狗的市 場很容易被炒作,現在是市場上的寵兒,但沒過幾年可能就成街頭棄 犬。數年前電影「101忠狗」炒起大麥丁熱,但這種大型犬最後卻因不 適在都市飼養而紛紛流落街頭。

台灣人迷信名牌、追求流行早出了名,但這種習慣一但反應在飼養寵 物上,就不只是有錢即可解決的問題,因為這次面對的是「生命」, 而生命絕對不只是拿來把玩的禮物,而是沉重的負擔。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