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A23/時論廣場   2007.06.08

觀念平台》:   資金如何不出走

 

瞿宛文

        最近幾個月大陸的股市火紅,導致北京當局大動作降溫,而台灣的央行則忙著用軟性手段來攔阻正想要外移的台灣基金。台灣老經驗的股民,看著對岸的榮景,聯想起二十年前台灣的大牛市,難免有滄海桑田之嘆。同時,看著央行忙著勸留基金,恐怕只能更感嘆說,央行若有辦法為何早先不勸留住投資機會,以致於台灣的資本市場近十年來不斷衰退,因而才會使得基金想要外移。

        近年來,台灣企業逐漸從台灣股市「走出去」,到海外上市籌資金,主要是去香港,但也到美國甚至大陸上市,而在台灣則陸續減資、甚至下市。當然也有經過其他管道籌資,如海外免稅天堂等,繞道將資金投往大陸。還可以經由最近很紅的私募基金的併購悄悄下市轉進大陸。

        根據天下雜誌報導,到去年底為止在台灣上市上櫃的掛牌公司中,有接近兩成或者減資或者下市。剛上網查了今年的數字,新上市公司兩家,下市十家。

至今為止,已有五十家台灣企業在香港上市,其中最大的是鴻海切割出去的富士康。不過,據報導想去香港上市的台灣企業數目遠超過此。近日傳出統一及遠東集團已排定赴港上市時程,更謠傳台塑也將步其後塵。

        這些發展當然意味著台灣資本市場動能嚴重減退,越來越不能像以往一樣,將台灣民眾豐富的儲蓄,提供成為台灣企業成長的資金。在九十年代,蓬勃發展的台灣電子業,不就是拿著一張張股票換得雄厚的發展資金。那現在台灣股市為何不能繼續擔任這金融仲介的功能?

台灣的儲蓄仍然充沛,台灣企業仍在繼續發展、仍需資金,只是在台上市的大陸投資限制使台商卻步。台灣當局對於企業投資大陸的金額有限制,公司淨值五十億以下投資上限是淨值的四成,五十億到一百億是三成,超過百億則上限是兩成。

        至今中國大陸已經不只是世界工廠而已,其快速成長的國內市場,更已成為全球跨國大企業兵家必爭之地。因此比較有規模及企圖心的台灣企業,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必然也要參與這場競賽。既然其投資額度要用於大陸的比例,必會超過所規定的二至四成,既然其不能將增資額度隨意運用於大陸,因此就難以繼續在台灣增資。

        當初對台灣企業的大陸投資額設限,理由是從國家安全考量,認為台灣經濟不能對大陸過於依賴。不過,筆者並不是要在此討論依賴度的安全考量,而是要指出一個簡單的事實,就是這個依據淨值對大陸投資設限的政策,不單是個失敗的政策,並且是具破壞性的政策。說它失敗是因為它沒有達到阻止台灣企業持續對大陸投資的目的。說它具破壞性,則是指這限制帶來了台灣資本市場的衰退,使其無法繼續提供台灣企業資金。

事實顯示,台灣企業去大陸投資是難以阻擋的。不過,若沒有對大陸投資的限制,台灣企業必然會願意繼續在台灣籌資。若政策適當,至少可以將台商籌資的功能留在台灣,讓台灣的基金多些投資機會而不用設法外移,也可讓台灣金融產業多一些生存空間。

簡言之,號稱為了「根留台灣」而對大陸投資設限的政策,適得其反的起了讓台商較難以根留台灣的作用。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台社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