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A23/時論廣場   2007.07.06

觀念平台》:   方便的敵人

瞿宛文
 

    由於全球化的影響,幾乎各地都產生了所得分配惡化、中下層的薪資停滯不前的現象。因此,到處都可見到各種對全球化影響的反彈。這反彈也導致歐美社會開始以推動社會保險來作因應之道。

    這問題在台灣同樣存在,不過,至今社會的反應多分散且隱藏在下層,並未形成整合性的訴求與壓力團體,談不上有較大層面的社會反彈。這原因何在?不均擴大、薪資不漲與失業恐懼都很真實,但為何在台灣沒有反彈?

    或許答案在於這項議題的政治化,替代掉了真正的經濟議題與考量。在台灣,中國大陸被當作一方便的敵人,未被正式言說但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普遍說法中,中國難以抵擋的以億為計的廉價勞工將取代我們所有人,其惡質的商人將大敗台商,黑心食品將淹沒我們,而我們面對鴨霸的中國卻一籌莫展。

    這樣的民間論述,當然得到當局的鼓勵與協助。對於實際而又棘手的經濟與社會問題,若能夠歸罪於別人,而不需要提出解決方案,那當然是求之不得的方便之道。同時,與這歸罪論述相配合的作法還有各種限制措施,如限制台商對大陸投資,限制科技人才赴大陸工作等等。如筆者前次在此專欄所述,這些表面的限制不單沒有達到限制對大陸投資的作用,反而使得台商連籌資的功能都無法留在台灣,只達到了懲罰自己經濟的作用。

    當然這並非台灣獨有的現象,在選舉政治中,將內部問題歸罪於外在敵人來爭取選票,是一常見的作法。譬如說在美國,上述那些對「敵人」的描述,其實隨著時間一再出現,只是敵人的面貌不斷改變。當八十年代日本與東亞小龍的外銷似乎威脅到美國的時候,不單日本成了醜陋的日本人,連台灣也出了惡名。記得當時我還在美國教書,有個耶誕節購物季傳出冒牌的捲心菜娃娃來自台灣,就曾有美國學生問我「為什麼台灣老是愛做這些仿冒品?」當時還有一些美國電影描述台商在賣黑心商品。現在敵人則換由中國來做了。

    不過,差別在於,在美國這種民粹式的歸罪論述只會是多種論述中的一種,而不會是主流,以主流自居的政治人物仍必須提出具體的政策。但在台灣,歸罪論述當道,實質的政策討論則難得一見。

    弔詭的是,中國大陸因政治因素而減緩了對台灣的貿易壓力。經濟部仍維持著約二千項商品禁止從大陸進口。這雖違反世貿規定,但入世五年來中國並未對此提出挑戰。記得幾年前當日韓阻擋中國大蒜進口時,中國就立即以對日韓汽車等商品設限來還擊。「敵人」的寬容或也延後了台灣面對全球化壓力的攤牌時刻。

    因應全球化是一嚴肅課題,將問題歸於中國大陸的歸罪論述,不單於事無補,更替代了真實的討論,而起著自我蒙蔽的作用。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台社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