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A23/時論廣場   2007.08.03

觀念平台》:  願景何在

瞿宛文
 

    近年來,常被人問起說台灣經濟還有前途嗎?台灣經濟還能作什麼?確實,對於「台灣的經濟願景為何」執政當局有答案嗎?顯然多數人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在經濟上,國家沒有方向沒有願景,以至於眾心茫茫。

    這十多年來,提說台灣可以擔任亞洲各種各樣中心的口號不斷出現,名稱也不斷更換,但大家心知肚明,不處理兩岸關係,這些都只能是口號。因為自從中國大陸經濟以高度開放的方式崛起,將周遭國家都捲進去之後,中國經濟已成亞洲重心,台灣實難規畫出一個自外於中國大陸的經濟願景。

    南韓這十多年來的發展正好可用來作參照。在受金融危機重創之後,南韓發憤圖強大刀闊斧改革金融、逼財閥重整,也進一步規範官商關係,同時在總統府下設勞資協商會,同步調整勞資關係。

    危機處理過後,韓國又立即正面處理因應中國崛起的難題,決定在全球化框架下積極西進。至今可說成績斐然。不單其新興產業如軟體及文化產業成績耀眼,其大企業全球化布局的寬廣度明顯超過台商;同時其積極經營大陸市場,市佔率進逼甚至超過台商。這當然與其國家政策願景清晰、方向明確有密切關係。

    不過,要規畫出一個不自外於中國大陸的經濟願景,並不是單純開放就可以竟其功的。這其中還牽涉到我們要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什麼樣的社會,要追求什麼樣的價值。

    理想的經濟願景不單要為台灣經濟在國際市場上定位,也必須提出相應的如何因應全球化的方案。因應全球化的政策有幾個主要面向,就如何因應全球化失利者的反彈而言,是主張維持開放,還是歸罪「敵國」反對開放;是否主張以社會福利制度來補償失利者,是否公平對待移工或是歸罪並反對移民。

    在歐美國家中,常出現將失業問題歸罪於他國的歸罪論述,以醜陋的種族主義言論反對移民的言論也時有所聞,不過並非主流。以美國為例,布希政府贊成維持貿易開放,但上任七年來忙著為富人大幅減稅並削減社會福利,使得所得分配急遽惡化;在移民議題上則舉棋不定;對於嚴重的社會問題,主要依賴反恐的國家安全大帽子來壓制。此次民主黨主流總統候選人,多傾向採比較負責任的看法,維持貿易開放,但以社會保險來處理全球化帶來的社會成本,並在移民議題上,設法維持美國一貫自認是民族熔爐的論述。

    在台灣,目前的政策幾乎都圍繞著因應「敵人」中國而訂定,經濟對所有地區都開放,除了中國大陸。為了補償資方西進被限制,因而國內政策向資方傾斜,因此無法增加稅收,無能推出社會福利制度來補償失利者。再則,在移民議題上,也因應抗「敵」而訂定出幾近種族主義的歧視性移民政策。這樣的方案並未提供因應全球化的對策,其中很難看到願景,也難看到進步價值。

    我們需要有經濟願景,不過這需要務實的公共討論,不僅要務實面對兩岸關係,更要討論因應全球化的相關政策選擇,如此才可能維繫經濟發展,並且有一開放的公平的社會。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台社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