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與身體經驗研究群

計畫成員


蔡 璧 名(Cai Bi-Ming) 
現  職 臺大中文系副教授
學  歷 臺大中文所博士
經  歷  
學術專長 醫家思想、道家研究、先秦諸子
   
著 作
期刊論文
  • 〈道家起源論〉,《中國文學研究》,7期,頁161-186,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3年5月。
  • 〈五行系統中的色彩──試論色彩因何存在於系統化五行說中〉,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修訂稿;師大國文系研究所集刊,37號,頁141-334,臺北:師大國文研究所,1993年6月。
  • 〈感應與道德──從判比儒、道與《易傳》的成德功夫論「道德」開展的另一種模式〉,《國立編譯館館刊》,26卷2期,頁1-25,1997年12月。
  • 〈《本草備要》中的認識觀──以《本草備要》為中心重審陰陽五行理論〉,《中醫典籍學報》,2期,1999年12月。
  • 〈重審陰陽五行理論:以本草學的認識方法為中心〉,《臺大中文學報》,12期,頁285-364,2000年5月。
  • 〈身體認識:文化傳統與醫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6輯,頁219-255,2000年10月。
  • 〈莊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新詮(上)〉,《大陸雜志》,102卷4期,頁154-159,2001年4月。
  • 〈莊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新詮(下)〉,《大陸雜志》,102卷5期,頁193-221,2001年5月。
  •  〈疾病場域與知覺現象:《傷寒論》中「煩」證的身體感〉,《臺大中文學報》,23期,頁61-104,2005年12月。
會議論文
  • 〈身外之身──《黃庭內景經》中兩種辯證的真身圖象〉,醫療與文化研討會,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暨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辦 ,2002年10月25日。
  •  〈煩憂何得愈?──《傷寒論》中「煩」證的身體感〉,感同「身」受:日常生活與身體感的文化研究研討會,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2004年9月11日。
  

專 書
專書論文 

  • 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1996年5月博士論文修訂稿),臺大《文史叢刊》之102,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年4月。
其他著作
  • 《渡口芙蓉》(蔡璧名詩選),臺北:建宏出版社,1997年4月。
  •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一),合編,臺北:龍騰文化,1999年2月。
  •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二),合編,臺北:龍騰文化,1999年11月。
  •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三),合編,臺北:龍騰文化,2000年8月。
  •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四),合編,臺北:龍騰文化,2000年9月。
  • 漢藥的一千零一夜──李欣倫《藥罐子》評介〉,中國時報開卷週報,2003年1月12日。
 
技術報告
  • 泥丸與丹田──以《黃庭內景經》為中心論魏晉「身體觀」的因革(I),八十八年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1998年。
  • 泥丸與丹田──以《黃庭內景經》為中心論魏晉「身體觀」的因革(II),八十九年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1999年。
  • 《本草》學中的認識觀(三之一),八十九年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2000年。
  • 《本草》學中的認識觀(三之二),九十年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2001年。
  • 《本草》學中的認識觀(三之三),九十一年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2002年。
  • 道家論述中「聽」的進境與身體感,九十三年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2004年。
  • 感同「身」受:日常生活與身體感的文化研究,九十四年度中央研究院專題研究計畫,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