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校四十年度新生之體質。國立臺灣大學校刊 155期。 |
|
記本系所藏平埔各族器用標本。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3:51-57。 |
|
本系所藏平埔族衣飾標本。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4:41-46。 |
|
臺灣平埔族的祖靈祭。中國民族學報 1:125-137。 |
|
臺灣平埔各族所具之東南亞古文化特質。主義與國策,民族學專號 44:23-28。 |
|
從文獻資料看臺灣平埔族。大陸雜誌 10(9):19-29。 |
|
日月潭邵族民族學調查初步報告(與陳奇祿等合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6:26-33。 |
|
周憲文:臺灣之先住民,臺灣之原始經濟(書評)。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5:70-71。 |
|
Preliminary Report of Ethnological Investigation in
the Thao of Jih Yueh T'an Taiwan.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6:120-128。 |
|
來義鄉排灣族中箕模人的探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1: 55-83。 |
|
來義鄉白鷺等村排灣族的家族構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2:109-128。 |
|
臺灣南部平埔族平臺屋的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3:117-144。 |
|
南勢阿美族的部落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4:135-169。 |
|
邵族的經濟生活。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9/10:52-94。 |
|
The Structure of the Ifugao Religion。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9:399-409。 |
|
Anito的社會功能-雅美族靈魂信仰的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10:41-55。 |
|
祖靈的庇蔭──南澳泰雅族人超自然信仰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14:1-46。 |
|
臺灣土著族的兩種社會宗教結構系統。刊於亞洲史學會議第二屆會議論文集,頁241-252。 |
|
馬太安的阿美族:試論阿美文化的結構與適應。刊於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2,李亦園等著,頁5-14。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
南澳泰雅人的神話傳說。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15:97-135。 |
|
記河南偃師縣的一則喪事──兼論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的特有模式。中國民族學報 3:59-65。 |
|
東亞華僑研究參考書目。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18:153-235。 |
|
邊疆民族概述。邊疆論文集 1:145-463。 |
|
文化變遷、經濟成長與模式行為。思與言 2(1):3-10。 |
|
東南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大陸雜誌 29(9):7-12。 |
|
馬來亞華人社會的社團組織與領袖結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20:1-45。 |
|
The Dynamics of Dialect Groups among the Chinese in
Sarawak. 刊於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頁211-217。臺北:清華學報社。 |
|
社會結構、價值系統與人格構成──中國人性格的社會人類學探討。思與言 2(5):22-27。 |
|
東南亞諸國現代化的若干問題。思與言 3(4):3-11。 |
|
文化傳統與地域觀念綱要。刊於臺灣之社會經濟概況,葛利亞編,頁111-117。臺北:臺灣基督教福利會。 |
|
Comparative Evaluations of Chinese Culture by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in Taiwan.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21:215-231。 |
|
東南亞華僑的本土運動。思與言 3(6):34-38。 |
|
Ghost Marriage, Shamanism and Kinship Behavior in
a Rural Village in Taiwan. Proceeding,
11th Pacific Science Congress. Tokyo. |
|
文化與行為──心理人類學的形成與發展。出版月刊 16:17-25。 |
|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and Family among the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in Taiwan.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24:27-34。 |
|
臺灣的民族學田野工作。刊於臺灣研究研討會記錄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專刊第4種,頁48-5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 |
|
我怎樣做華僑社會的實地研究。東方雜誌--復刊 1(1)59-67。 |
|
馬來亞華人社會領袖之研究。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畫委員會年報 7:1-47。 |
|
馬來亞華人的遭遇與處境。大陸雜誌 37(5):127-142。 |
|
人類學在行為科學中之地位。社會學專刊 3:5-6。 |
|
凌純聲先生對中國民族學之貢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29:1-10。 |
|
文化變遷與現代生活。刊於現代生活與心理衛生,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編,頁71-82。臺北:水牛出版社。 |
|
十六年來的民族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31:1-15。 |
|
少數民族與精神健康。美國研究 2(2):180-183。[又刊於人類學與現代社會,頁187-292。臺北:水牛出版社,1984。] |
|
區域研究與科際合作。美國研究 2(3):231-290。 |
|
從若干儀式行為看中國國民性一面。刊於中國人的性格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4號,李亦園、楊國樞編,頁175-199。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
二十年來我國行為科學的發展與展望。思與言 10(4):7-10。[又刊於人類學與現代社會,頁297-306。臺北:水牛出版社,1984。] |
|
人類學與價值研究。人與社會月刊 1(4):75-76。[又刊於人類學與現代社會,頁229-233。臺北:水牛出版社,1984。] |
|
從麼些的情死谷說起。人類與文化 3:6-7。[又刊於人類學與現代社會,頁263-269。臺北:水牛出版社,1984。] |
|
人類學與人口問題。綜合月刊 63:30-35。[又刊於人類學與現代社會,頁159-197。臺北:水牛出版社,1984。] |
|
人類學與史學。食貨月刊 4(9):381-385。[又刊於思與言 12(4):178-183;又刊於人類學與現代社會,頁189-200。臺北:水牛出版社,1984。] |
|
現代化問題的人類學檢討。幼獅月刊 41(3):2-8。 |
|
與學文學的人談文化。中外文學 3(10):34-43。[又刊於人類學與現代社會,頁271-286。臺北:水牛出版社,1984。] |
|
人類學性質的檢討。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社會學報 13:1-4。 |
|
人口的文化人類學研究。刊於人口問題研究 ,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編,頁109-13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 |
|
從文化看文學。中外文學 4(1):162-167。 |
|
Cultural Determinants of Family Size and Boy Preference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to The 13th
Pacific Science Congress, 1975, Vanconver. |
|
傳統文化因素對男嗣偏好及生育行為的影響。中山學術文化集刊 16:21-24。 |
|
文化比較研究法探究。思與言 13(5):1-13。 |
|
再論諱的原始。刊於紀念總統蔣公逝世週年特刊。臺北:中央研究院。 |
|
Shamanism in Taiwan - An Anthropological Inquiry.
In Culture Bound Syndromas, Ethnopsychiatry,
and Alternate Therapies. W. Lebra, ed. Honolulu: University
Hawaii Press. |
|
Chinese Geomancy and Ancestor Worship: A Further Discussion.
In Ancestors. Newell, ed. The Hague:
Mouton. |
|
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 -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 Paper presen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utheast Asia,
Seoul, Korea, Oct., 1976. |
|
高山族研究回顧與前瞻座談會:導言。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40:1-3。 |
|
高山族研究回顧與前瞻座談會:綜合討論紀錄。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40:107-117。 |
|
Socio-cultural Change and a Perspective on Youth.
Paper presented to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Youth Development, Taipei, 1977. |
|
文化變遷與文化復興。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9(12):63-66。 |
|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ASEAN Countries: Some
Aspects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Paper presented
in Forum on the ASEAN Countries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pei, 1977. |
|
現代人類學發展的趨勢。新時代 17(4):8-11。 |
|
文化與信仰。思與言 15(6):23-31。 |
|
都市中高山族的現代化適應。刊於中央研究院成立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頁717-739。臺北:中央研究院。 |
|
說占卜──一個民族學的考察。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11(6): 40-48。 |
|
社會文化變遷與高山族青少年問題:以環山泰雅族為例的初步研究(與許木柱合著)。刊於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問題研討會論文專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24,文崇一、李亦園、楊國樞等編,頁281-297。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
Some Aspects of Social Values among Filipinos and
the Chinese: A Comparative Study. Paper presented
in Seminar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Program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Philippines, Taipei,
August, 1978. |
|
自然觀察研究。刊於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第五章,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編,頁131-158。臺北:東華書局。 |
|
宗教與迷信問題。刊於當前臺灣社會問題,楊國樞、葉啟政編,頁135-152。臺北
: 巨流出版社。 |
|
The Myth of the Four Auspicius Animals. Paper
presented to The 4th Asian Folklore Congress,
Seoul, Korea, 1979. |
|
傳統工作態度及其變遷之研究(與呂玉瑕合著)。刊於臺灣人力資源會議論文集,頁543-622。 |
|
人類學。刊於社會科學概論,沈君山主編,頁295-358。臺北:東華書局。 |
|
文化建設與文化中心。研考通訊 4(4):12-17。 |
|
論社區文化中心的設立。社區發展季刊 9:11-12。 |
|
東南亞的民族與文化。藝術家雜誌 11(2):43-48。 |
|
社會文化變遷中的臺灣高山族青少年問題:五個村落的初步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48:1-29。 |
|
析論當前宗教問題。刊於挑戰的時代-對當前問題的一些看法,中國論壇社編輯委員會編,頁65-87。臺北:中國論壇社。 |
|
Decision and Divination: A Cross-Cultural Study in
the Arrangement of Marriage (with John Roberts).
Paper presen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Conference, Taipei,
August 10-12. |
|
從民族文化史看臺灣與大陸的關係。刊於師徒、神話及其他,李亦園著,頁263-274。臺北:正中書局。 |
|
一個中國古代神話與儀式的結構學研究。刊於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頁47-57。臺北:中央研究院。 |
|
中國的民族、社會與文化-芮逸夫教授的學術成就與貢獻。食貨月刊 11(7):295-324。 |
|
從中秋節論‘天圓地方說’。刊於中國的民族、社會與文化-芮逸夫先生八十榮慶論文集
,李亦園、喬健編,頁15-20。臺北:食貨出版社。 |
|
中國民族(1)華夏人,(2)少數民族。Ethnos 14:57-76。 |
|
傳統民間信仰與現代生活。刊於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研討會論文 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印,頁419-433。[又刊於
民俗曲藝 19:15-28,1982;又刊於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16(1):63-73,1983。] |
|
臺灣民俗信仰發展的趨勢。刊於民間信仰研討會論文集。臺中:東海大學。 |
|
宗教人類學的實用性。中國民族學通訊 17:3-6。[又刊於人類學與現代社會,頁57-65。臺北:水牛出版社,1984。] |
|
科學發展的文化因素探討。刊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社會文化與科技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頁66-79。[又刊於人類學與現代社會,頁105-135。臺北:水牛出版社,1984。] |
|
以‘人’為中心的文化發展。發表於「人──發展的中心」研討會,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主辦。[又刊於人類學與現代社會,頁79-86。臺北:水牛出版社,1984。] |
|
宗教問題的再剖析。刊於臺灣的社會問題,修訂再版, 楊國樞、葉啟政編,頁385-412。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
|
山地社會問題。刊於臺灣的社會問題,修訂再版, 楊國樞、葉啟政編,頁249-297。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
|
近代中國家庭的變遷──一個人類學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4:7-23。[又刊於人類學與現代社會,頁127-157。臺北:水牛出版社,1984。] |
|
社會變遷與宗教皈依──一個象徵人類學理論模型的建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6:1-28。 |
|
文化變遷與現代生活。刊於人類學與現代社會,頁241-252。臺北:水牛出版社。 |
|
現代化過程中的傳統儀式。刊於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李亦園等編,頁73-91。臺北:桂冠出版社
。[又刊於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197-206。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
|
Social Change, Religious Movements, and Personality
Adjustment: An Anthropological View. In
Chinese Culture and Mental Health. chapter 5, Tseng
and Wu, eds. Pp. 57-65.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
|
中國人的民族性。刊於中華民國社會發展史,第一冊,頁207- 240。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
|
臺灣漢人家族的傳統與現代適應。刊於中國家庭及其變遷,喬健編,頁53-66。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
|
On Conflicting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Family Rituals.
In The Chinese Family and Its Ritual
Behavior.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Monograph Series B, No.15. Hsieh and Chuang, eds.
Pp. 265-283. Taipei: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
|
民間宗教儀式之檢討:討論的架構與重點。刊於民間宗教儀式之檢討研討會論文集,頁1-7。臺北:中國民族學會。 |
|
現代倫理的傳統基礎。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19(1):11-17。 |
|
Ancestor Worship and the Psychological Stability of
Family Members in Taiwan. In Asia Family
Mental Health. Yoshimatsu & Tseng, eds. Pp. 26-33.
Tokyo. |
|
中國家族與其儀式:若干觀念的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9:47-61。 |
|
和諧與均衡:民間信仰中的宇宙詮釋與心靈慰藉模型。刊於現代人心靈的真空及其補償,馬禮遜入華宣教
180 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之一,林治平主編,頁5-24。臺北:宇宙光出版社 。 |
|
個人宗教性:臺灣地區宗教信仰的另一種觀察(與宋文里合著)。清華學報 18(1):113-139。 |
|
臺灣光復以來文化發展的經驗與評估。刊於現代華人地區發展經濟與中國前途,邢國強主編,頁1-34。臺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
|
In Search of Harmony and Equilibrium-Notes on Basic
Principles of Chinese Religious Belief and Practi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Anthropological Study of Rural Taiwan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China Studies, Racine, Wisconsin, Sept. 7-10, 1988. |
|
若干文化指標的評估與檢討。刊於民國七十七年度中華民國文化發展之評估與展望,頁33-73。
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
Paradise in Change: The Dilemma of Taiwanese Aborigines
in Modernization (with Mutsu Hsu). In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the Taiwan Area: Accomplishments
and Prospects. Chang, Li, Wolf & Yin, eds. Pp.
193-206. Taipei: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
傳說與課本──吳鳳傳說及其相關問題的人類學探討。國立編譯館館刊 18(1):1-22。 |
|
Four Hundred Years of Ethnic Relations in Taiwan.
In Ethnicity and Ethnic Groups in China.
New Asia Academic Bulletin, Vol.8. Chiao and Tapp,
eds. Pp. 103-115. Hong Kong. |
|
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論基礎與研究課題。刊於「中國飲食文化研討會」,
頁1-11。飲食文化圖書館出版。 |
|
科技文明對蘭嶼雅美文化衝擊之文化生態學研究(與王俊秀、余光弘、鄭先祐、關華山等人合著)。原子能委員會放射性物料管理處研究報告彙編。 |
|
高山族與少數族群教育政策定向。刊於教育部山胞教育委員會研究論文,頁1-36。
臺北:教育部教研會。 |
|
文化素養指標的再檢討。刊於文化的圖像(上)——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頁97-124。臺北:
允晨文化。 |
|
臺灣民間宗教的現代趨勢──對彼得柏格教授東亞發展文化因素論的回應。刊於考古與歷史文化:慶祝高去尋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下冊,宋文薰等編,頁23-35。臺北:正中書局
。[又刊於中國宗教倫理與現代化,黃紹綸編。香港:商務印書館。] |
|
兩岸惠東人的比較研究:理論架構與探討方向。刊於惠東人研究,喬健、陳國強等編,頁5-15。
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
|
In Search of Equilibrium & Harmony: On the Basic
Value Orient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easants.
In Home Bound Studies in East Asian
Society. Nakane and Chiao, eds. Pp. 127-147. Tokyo:
The Toyo Bunko. |
|
廿一世紀科技發展與東方文化。刊於亞太地域性發展與科學技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3-50。臺北。 |
|
臺灣地區文化調查報告檢討──信仰性與倫理性部份之探討。刊於八十一年度中華民國文化發展之評估與展望,廿一世紀基金會編,頁131-152。
臺北:文建會。 |
|
從民間文化看文化中國。臺大考古人類學刊 49:7-17。 |
|
民族誌學與社會人類學:臺灣人類學研究與發展的若干趨勢。清華學報(新)23(4):341-360。 |
|
章回小說《平閩十八洞》的民族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76: 1-20。 |
|
傳統中國宇宙觀與現代企業行為。漢學研究 12(1):1-26。 |
|
臺灣四十年民族學研究現狀及走向。苗嶺風謠 14:1-8。貴州:民族學院民研所。 |
|
The Revival of Chinese Studies in East Europe. Invited
speech for the 35th Biannual Meeting of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 Prague, August, 1994. |
|
On the Taiwan Aborigines. Lecture for the
Institute of Oriental Studies, Oxford University. |
|
民間寺廟的轉型與蛻變──臺灣新竹市民間信仰的田野調查研究。社會研究,香港。 |
|
Notions of Time, Space and Harmony in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In Time and Space in Chinese
Culture. Chun-chieh Huang and Erik Zcher, eds. Pp.
383-402. Leiden: E. J. Brill. |
|
傳統中國價值觀與華人健康行為特性。刊於華人 的心理與治療,第二章,曾文星編,頁29-52。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
|
中國文化中小傳統的再認識。刊於現代與傳統 8:16-24。 |
|
端午與屈原:傳說與儀式的結構關係再探(與李少園合著)。刊於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19-335。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
|
人類學的理念與方法。通識教育季刊 3(1):15-30。 |
|
四十年來的民族學研究所──一個全程參與者的回顧與反思。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80:3-13。 |
|
Globalization and Future Chinese Food and Cuisine.
Keynote speech for The Conference on
Changing Diet and Foodways in Chinese Culture, June,
1996, Hong Kong. |
|
傳統宇宙觀與現代社會生活。發表於海峽兩岸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學術研討會,山東曲阜。 |
|
宗教的社會責任。刊於廿一世紀的宗教展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
|
臺大考古人類學系與中國人類學的發展。台大考古人類學刊
51:1-5。 |
|
漢化、土著化或社會演化:從婚姻、居住與婦女看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關係。刊於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王崧興先生紀念論文集,黃應貴、葉春榮編,頁35-62。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
臺大考古人類學系與中國人類學的發展。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刊 51:1-5。 |
|
The Studies of Anthropology in Taiwan: A Personal
View. 刊於人類學在臺灣的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頁1-22。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
我的人類學觀:說文化。刊於京大學社會文化人類學講演集(上) ,周星、王銘銘編,頁51-72。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
關於人類學的方法論。刊於京大學社會文化人類學講演集(上) ,周星、王銘銘編,頁191-21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
香港回歸與族群關係範式。刊於廿一世紀,一九九七,六月號,頁4-7,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
|
新興宗教與傳統儀式──一個人類學的考察。雲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 135:41-47。雲南昆明。 |
|
傳統價值觀與健康行為再探。廣西民族學院學報 20(1)。南寧。 |
|
宗教復振運動與新興宗教。東海大學吳德耀人文講座(一)。臺中:東海大學。 |
|
傳統漢族宇宙觀與心理健康。東海大學吳德耀人文講座(二)。臺中:東海大學。 |
|
民間文學的人類學研究。刊於清華大學民間文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12。新竹:清華大學。 |
|
凌純聲先生的民族學。刊於史語所七十週年紀念刊。 |
|
臺灣漢民族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廣西大學學報,1998年第6期。廣西,南寧。 |
|
文學人類學的形成。刊於中外文化與文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
|
宗教、儀式與象徵。刊於田野工作與文化自覺,上冊,馬戎、周星等編,頁 277-294。北京:群言出版社。 |
|
人類學的通識教育意義。刊於中山通識教育講座經典演說系列,頁79-98。高雄:中山大學。 |
|
這時代臺灣文化發展的觀察。刊於媒體、社會和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桃園:國立中央大學。 |
|
The Folk Cultural Found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 special Lecture presented at the Chiang
Ching-Kuo Foundation Sinological Center, Charles University,
Prague, Republic of Czech. |
|
臺灣宗教信仰中的知識份子角色。刊於知識份子十二講,頁65-76。臺北:立緒文化公司。 |
|
臺灣漢民族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刊於漢族地域文化研究,袁少芬編,頁7-17。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又
見於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81期]。 |
|
海外華人研究中心成立祝賀詞──兼論海外華人研究的若干理論範式。刊於海外華人研究論集,郝時遠編,頁13-22。中國社科院出版社。 |
|
中國文明的民間文化基礎。刊於中國文化與二十一世紀研討會,上冊,頁64-75。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
|
和諧與超越──中國傳統儀式戲劇的雙重展演意涵。民俗曲藝 128:15-89。(包英文稿) |
|
泉州學的新視野。泉州師專學報 18(1):5-17。[又見 於福州民族
1999(10):25,32。] |
|
和諧與超越的身體實踐──中國傳統氣與內在修練文化的個人觀察。刊於氣的文化研究:文化,氣與傳統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7。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
|
進出於歷史與人類學之間。刊於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頁425-432。 |
|
廿一世紀中國人類學的關懷與祝願。貴州民族學院學報 2000年(4):4-8。 |
|
新世紀的人文關懷。刊於展望廿一世紀論文集,頁67-88。 臺中:廖英鳴文教基金會。[又見於廣西民族學院學報
24(1):44-51,2002。] |
|
林惠祥的人類學貢獻。刊於紀念林惠祥文集 ,頁113-124。福建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
|
再論中國文明的民間文化基礎。刊於中國文化的檢討與前瞻:新亞書院五十周年金禧紀念學術論文集,頁281-296。香港:八方文化企業公司。 |
|
友誼長存。澳洲葛利斐斯大學致贈榮譽博士學位典禮致詞。 |
|
人類學要關心人類未來(徐傑舜採訪紀錄)。廣西民族學院學報 24(2):2-8。 |
|
海外華人研究中心成立祝賀詞-兼論海外華人研究的若干理論範式。刊於海外華人研究論集,郝時遠編,頁13-22。中國社科院出版社。 |
|
關於海外華人研究若干問題的再思考。廣西民族學院學報 25(1):10-12。 |
|
環境、族群與文化──依山依水族群文化與社會發展研討會主題演講。廣西民族學院學報 25(2):2-6。 |
|
中華民族文化多元一體的現代意義──考古人類學的再闡釋。民族學通報,第二輯。雲南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