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的文化研究討論會起始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李亦園院士主持之中研院的主題計畫「文化、氣與傳統醫學科際綜合研究」,這個歷時三年的整合型計畫於2000年年底結束時,幾位從事人文方面的成員因感覺研究尚在起始的階段,而決定以討論會的形式定期交換意見,期望這個研究主題能夠持續發展。於延攬多位相關領域的學者參加後,自2001年起以「氣的文化研究討論會」之名稱,開始定期舉辦讀書會及演講,而後於2002年正式於民族所申請成立「醫療與身體經驗」研究群。

「氣的文化研究」的名稱說明於廣泛之醫療的課題中我們將會專注的研究主題。我們計畫結合醫學史、醫療人類學、現象學等領域的學者與中國傳統醫學的專家,對中國氣的文化提出一個具整合性之多面向的研究方向。從2003年起,我們將逐步推動一系列的研究議題,目前的構想以二至三年的時間進行一個議題的研究,將先從「身體經驗與身體感」開始,接著推動「性別與醫療」的研究。我們計畫先於2003年提出一個和「氣的身體經驗」有關的整合型研究計畫,並繼續定期舉辦演講及讀書會。

氣的文化研究討論會非常感謝「喜馬拉雅基金會」與中研院民族所活動經費的補助,我們也歡迎對這個研究主題有興趣的專家學者參加我們的討論會或參與網路討論。


身體經驗

驗是近年來於醫療及身體的研究相當受到注意的課題。

身體主體性的強調令研究者注意到身體為「經驗媒介」(experiencing agent)之面向,並批評過去強調的「心/主體/文化」,以及從文化再現(representation)的角度切入研究的取向,我們所要採取的感官人類學(例如Howes 1991)與local biologies(Lock 1993)的概念即於此背景下受到注意。前者主要探討各文化感官經驗的模式如何因為各文化賦予主要感官知覺的不同意涵及不同的注重程度而呈現差異,並關心這些文化差異呈現於社會組織、自我及宇宙的認知、情緒的控制等文化面向。後者──local biologies──則強調「體現」的經驗與同一生理現象於不同文化環境下之多樣性呈現之間的互動關係,因而導致local biology的主張與知識建構的出現,這個概念於1993年為Margaret Lock 提出後,逐漸受到注意,目前仍為一個發展中的研究觀念,但其指出文化影響生理現象的可能之主張,則引發許多討論。「身體感」的概念雖於醫療史的研究提出,但相當程度呼應感官人類學與local biologies的主張,此概念主張不同文化對身體有不同之感知方式,各文化傳統不同之經驗身體的方式更是影響醫學知識的建構非常重要的因素(Kuriyama 1999)

目前此一研究議題仍在發展中,我們計畫安排幾次的密集討論以凝聚共識,並於2003年推出一個具體可行的研究計畫。


 


醫療與身體經驗研究群 主持人:張珣、余舜德


  本研究群於2002年成立至今為第5年,2002年及2003年上半年獲得所裡補助,並自2003年7月獲得院方先期規劃補助起,已舉辦一連串之讀書/討論會以準備主題計畫的撰寫,於2003年底以「感同『身』受:日常生活與身體感的文化研究」為題及七個探討不同身體感項目的子計畫提出申請,計畫並已於2005年一月開始執行至今。

 


2006.活動回顧

月份
活動方式 內 容
1/7
演講 講者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 康來新 教授
題目: 世情與詩情:紅樓夢的身體製作
3/11
演講

講者:鄧育仁 教授
題目:身體、情境感與語言工具

3/26
討論會

導讀:顏學誠 老師

文章:Mauss, Marcel 1979 "The notion of body techniques"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 : essays / ;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Ben Brewster. London ; Boston :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Sociology and psychology BOOK(IV)的第1單元

導讀:黃 駿 老師

文章:
(1)Religion and the body 之第3章 edited by Sarah Coakley ;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 2)Bourdieu, Pierre 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一書中BOOK1的3(structures, habitus, practices),4 (Belief and the body),5 (the logic of practice).

4/29
讀書會

導讀:黃 駿 老師

文章:
Bourdieu, Pierre 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ook I :
6 The work of time
7 Symbolic capital
8 Modes of domination
9 The objectivity of the subjective

6/17
討論會

導讀:張珣 老師 (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

文章:
The book of touch / edited by Constance Classen
Oxford ; New York : Berg, 2005
2 skinscapes
4 American touch
6 homely pleasure
10 tortures
34 氣功
42 spacemaking

8/14
討論會

導讀:李尚仁 老師(中研院史語所)

文章:
Andrew Warwick, Masters of Theory: Cambrige and the Rise of Mathematical Physics (Univ. of Chicago Press, 2003)的

Chapter 1. Writing a Pedagogical History of Mathematical Physics (pp.1-48)

Chapter 4. Exercising the Student Body: Mathematics, Manliness, and Athleticism (176-226)

Chapter 5. Routh's Men: Coaching, Research and the Reform of Public Teaching (227-285)

9/6-7
「身體修鍊」工作坊
討論人:
蘇奕彰、黃駿、張珣
9/20
論文發表

討論會

主持人:余舜德
熊秉真:「身體修鍊工作坊」論文發表

導讀人:鍾蔚文
閱讀文章:
The embodied mind : cognitive science and human experience / Francisco J. Varela, Evan Thompson, Eleanor Rosch.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 c1991
之第5、7、8、9章

11/18
讀書會 導讀:顏學誠先生

閱讀文章:
Materiality and society / Tim Dant
Maidenhead, Berkshire :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5

之第4-7章

12
讀書

討論會
 

主持人:余舜德

(1)Leavitt, John 1996 Meaning and feeling in the anthropology of emotions. American Ethnologist 23(3):514-539.
(2)Josephides, Lisette 2005 Resentment as a Sense of Self. In Mixed emotions: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feeling. Milton, Kay and Maruska Svasek eds. pp71-90, Oxford U.K. ; New York, N.Y.: Berg.

本次讀書會之討論主題為「身體感的定義」, 底下5個問題,麻煩大家至少回答前三個問題。

(a) 妳/你對我們已討論許久之「身體感」會如何定義?

(b) 「身體感」的研究取向對妳/你的學科理論上之significance為何?

(c) 於「物與身體感」這個主題上,妳/你的文章主要的論點為何?

(d) 妳/你的文章若有處理物性或身體主體性的問題,妳/你的想法為何?

(e) 你認為有哪些議題最能夠呈現身體感的研究取向或「物與身體感」的主題之理論性意義?

 

 

版權所有 © 2006 醫療與身體經驗研究群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R2712 . 115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Nankang, Taipei 11529,Taiwan
Tel:886-2-2652-3474 Fax:886-2-2785-5836(請註明2712室) E-mail:juomin@gate.sinica.edu.tw


最近更新 Wed, 2007-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