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網站簡介 2006 2005 2004 2003 2001

2002.

 

2002年
日 期 時 間 主 講 人
12/29 14:00 蔡璧名
主題:
更行更遠還生:發展中的中國藥性觀

地   點:中研院民族所六樓小型研討室

閱讀資料:

1.1997.12〈感應與道德──從判比儒、道與《易傳》的成德工夫論「道德」開展的另一種模式〉,《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6卷第2期(臺北:國立編譯館),頁1-25。
按:本文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八十七學年度甲種獎勵。
2.2000.5〈重審陰陽五行理論──以本草學中的認識方法為中心〉,《臺大中文學報》第12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頁285-364。
按:本文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八十九學年度甲種獎勵。

 

 


 

2002年
日 期 時 間 主 講 人
11/24 14:00 何明蓉
主題:
移民結核病的人類學探討

地   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六樓小型研討室
報告文章:Migratory Journey and Tuberculosis Risk

Dear Readers: This is a draft. Please do not quote without my permission. Thanks.
Migratory Journey and Tuberculosis Risk
By Ming-Jung Ho, Department of Medicine, Chang Gung University

Introduction
Tuberculosis (TB), not long ago the number one killer of humankind, seemed to be conquered throughout the twentieth......................( more )


 

2002年
日 期 時 間 主 講 人
05/11 14:00 龔卓軍
主題:
身體現象學: 以瑜珈經驗與生病經驗的研究為例

地   點:中研院民族所七樓研討室

報告文章:生病詮釋現象學

前言:侯約翰眼前的盤形陰影
   侯約翰(John M. Hull)在《盲人心靈的祕密花園》(On Sight And Insight)一書中,談到自己因白內障而失明的歷程。他從小有異位性皮膚炎、氣喘、天生白內障,十三歲發現自己眼前一片雪霧茫茫,十七歲左眼全盲,三十五歲右眼手術失敗,到他四十四歲登記為盲人,四十八歲右眼對最後一道光線的知覺逐漸消失為止,中間包含了豐富的生病體驗和許多次的醫療經驗,對這些經驗的局部加以放大描述,將有助於本文基本論題的釐清.....( more )


 

2002年
日 期 時 間 主 講 人
04/20 14:00 林淑蓉
主題:
情緒、自我與精神疾病: 人類學的療養院研究

地   點:中研院民族所七樓研討室
報告文章:情緒、自我與精神疾病:人類學的療養院研究

前言
  人類學的精神疾病研究,過去由於受到泛文化心理學及精神醫學之臨床定義的影響,將情緒 [emotion]視為是「心理生物結構」[psychobiological structure]的產物,具有泛文化普同的特質,而文化層面的「情緒經驗」與「情緒表達」則是次要的因素。情緒的文化範疇,在這種認識論的架構下,是經由個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學習來的結果,以應付個人內在的情緒機制及其所引發的後果,無論是在認知或行為層次上。而對於情緒的探討與理解主要在於評估個人之內在狀態是否正常,情緒困擾或障礙[emotional disturbance ]則常被解釋為是一種疾病現象.....( more )


 

2002年
日 期 時 間 主 講 人
03/23 14:00 李尚仁
主題:
Woman and Worm: Gender and Nineteenth-Century Parasitological Research

地  點:中研院民族所七樓研討室
報告文章:Woman and Worm:Gender and Nineteenth-Century Parasitological Research
內容摘要:

Woman and Worm:

Gender and Nineteenth-Century Parasitological Research
Recent feminist scholarship has greatly increased our knowledge of eighteenth- nineteenth-century biological and medical sciences by investigating the pervasive significance of gender in these activities[1]. A close examination of his work shows that his research on the filarial life-cycle should be situated in the larger picture of nineteenth-century biological research on reproductive mechanism.......(more)


 

 

版權所有 © 2006 醫療與身體經驗研究群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R2712 . 115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Nankang, Taipei 11529,Taiwan
Tel:886-2-2652-3474 Fax:886-2-2652-3476 E-mail:juomin@gate.sinica.edu.tw